簡介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是對信奉道教教義、實踐道教的信徒的總稱。《太孝舒朗經》雲:“人行大道,名為道觀。”道士這壹名稱始於漢代,當時所指範圍很廣。除了“正壹派、太平道”各教派的信徒之外,方士、術士、部分道士也可稱為道士。北魏寇謙之對石天道教進行了改革,規定道教徒可以在家設壇,晝夜朝拜,不必出家。
道士壹般是師傅帶徒弟傳下來的。道教認為,不教妳,道不倒;要傳道,壹定要選出身名門,本性善良的人。想成為道士和女冠的人,必須修習佛經戒律,在道觀內築壇,修習齋戒和靜室的方法。要求弟子領取經書、金銀、玉器、絲綢等信物。入道後,唯道是務,齋戒拜佛,誦經燒香燃燈,不雜事務。“道士”之名始於漢代。
擴展數據
對道經中“道”的不同理解
壹部《太上皇董璇靈寶出家》
出家的意義有三:壹是出家,二是出家,三是放棄壹切。故稱道士者,謂之住、坐、臥,表心、意,只服道;齋戒,誦經,焚香散花,開燈懺悔,祈福,講大乘,教眾生,勵精圖治,各種功德,為切,為他人之祖,不雜塵勞,只做事。"
二、《太孝舒朗》
道士根據供奉道教的痕跡不同可分為六類:在世、出世、在家、出家、遊歷、隱居。《出家經》分七階:“壹是天真,指身體與自然相合,內外清凈;二仙謂不可測,超脫凡間;三者隱逸,謂其含光藏輝,不倦於世;
四者居山,謂汝幽默,仁者安;五僧出家,說有愛,脫落。六者在家,謂與塵和,抱懷德;七人獻酒祭,代表他們為世人犧牲了自己,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三“三孔奉道守戒律”
也按此劃分,沒有“隱居”;唐代道教朱法滿按出家年齡分為五等:七歲至十壹歲、十二歲至十四歲、十五歲至十九歲、二十歲至六十歲、七十歲至九十歲。
百度百科-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