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和”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經典中,“和”的意思是和諧、安寧、和睦;“合”是指結合、融合、合作。“和”就是和諧、協調、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討論過“和”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把“和”作為做人做事的重要準則,提出“和為貴,禮為貴。”王之道第壹,斯裏蘭卡很美。小而大”(《論語》)和諧”在這裏的意思是“適合”,但也可以解釋為“和諧”。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與“和”是相互作用的。“禮”的作用是“和”,“和”也是維護“禮”的重要手段,這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說,如果要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說:“義分為兩部分,和為壹體,壹者更強,多者力更強,力勝於物。”(《荀·王梓誌》)可見,“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學問,它與儒家的另壹個核心價值“禮”是相互排斥的。“禮”是指既定的政治秩序,“和”是維持“禮”穩定的重要手段。“和諧”不僅是壹種政治手段,也是壹種政治目的和價值。所以,和“禮”壹樣,“和”即和諧適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政治價值。“和”的思想是我國古代哲學家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種現象本質的總結。它承認事物的差異,如陰陽、天人之分,同時又把事物與差異有機地結合起來,如陰陽和諧、天人合壹。不否認矛盾和沖突的存在,主張防止過度的矛盾和沖突破壞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存的環境基礎。為了實現構建和諧有序社會的政治理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在政治理論、政治理念和政治實踐過程中,確立了自己的價值原則。“禮樂之制”的制度安排,“中庸之道”的思想原則和“以人為本”的政治訴求是構建和諧有序社會的理論命題。
秦漢以後,隨著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界主導地位的確立,“和”的思想被廣泛運用,滲透到各個時代各個學派的思想中,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價值觀。
同時,“和”的思想也對中國歷代的對外交往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文化並沒有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最終與眾多外來文化實現了和諧發展。中國絕大多數朝代建立後,都註重杜絕戰爭,強調“萬國和諧”,實現“萬國鹹寧”、“天下太平”。特別是在唐朝“貞觀之治”和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中央政府也實行睦鄰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對外侵略擴張,謀求霸權。中國文化是壹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豐富自己,最終與眾多外來文化達到和諧、和諧發展的過程。
在中國融入世界的過程中,他體會到了傳統文化“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啟示。中國倡導的“和諧世界”理念將對全球多元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引領國際關系的新趨勢。在進壹步解放中華民族思想的過程中,中國文化將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1,下列關於“和諧”思想的討論中,不符合原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