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展廳裏真正的傳世道袍,自然會給人壹種典雅精致的感覺。但在500年前的明朝,明代士人的道袍穿著和品味是多樣化的。如前所述,自鄭德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崇尚奢華的大趨勢,服裝圖案泛濫,服裝款式變化很大,產生了“衣服壹定要好看”的現象。只要人家有錢,就敢買,也敢“給人家穿上皇家的衣服”。除了繡袍、飛魚服等華麗服飾的泛濫,就連道袍也開始流行起來,五顏六色的道袍有壹段時間受到了學者們的追捧,也讓壹些保守人士深惡痛絕。明代畫家範裏安曾提到,松江儒子中,絳袍流行。
其實追求多彩只是小打小鬧。當時,壹群名人中的“女裝大佬”正在震驚世界。身著女裝與和尚下棋,顧“身著女裝,紅衫粉額”,則“身著彩繪蓮菊衣,頭戴絲巾”遊街示眾。大明姑娘穿男裝也很常見。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楚人在他的筆記《簡玄寂》中記錄了明末蘇州的穿衣風氣:“蘇州有三喜事:男的戴紅領巾,女的戴網巾,窮孩子打扮成富家子弟的樣子。”萬歷年間,學者肖勇也記載了安徽“女戴男冠,男穿女裙”的現象。人那麽野的時候,可見朱元璋制定的穿衣制度在明朝中期就崩潰了。當然也有很多守護者看“女裝大佬”不順眼,甚至說是不祥之兆。後來明朝滅亡了,這些人就說“降妖”導致亡國,就像總說唐朝安史之亂是“紅顏禍水”,把唐朝玄宗的責任歸咎於楊玉環壹樣。難道不可以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大明山永固而不“服妖”嗎?
其實穿衣風格開放多彩,只是自由活力時代的現象。拋開壹些最放蕩不羈的瘋子不談,即使是當時衣著光鮮的文人,也善於打扮,這壹點在松江邦彥的畫像中可以找到。比如吳佳韻老人,穿著壹件猩紅色的袍子,由於其顏色鮮艷,腳上穿著顏色低調的黑色布鞋。畫像中,大部分文人所穿的長袍都比較考究,但乍壹看,都是穿著鮮紅的鞋子。這種補穿確實需要壹定的審美來搭配。俗話說的好,叫“人秀”。具體事例可見:顧像,頭戴唐頭巾,白袍黑邊,壹雙小紅鞋;周穿著壹條毛巾,壹件象牙色的長袍,壹雙紅色的小皮鞋;沈有龍的雕像,壹個大胖子穿著方巾和粉紅色的長袍和壹雙紅色的鞋子,顯示出幾套長袍和筆直的身體的顏色簡單而優雅。也許主人穿上的時候穿了壹雙紅色的鞋子。雖然幾個世紀過去了,但那個時代的審美、潮流、時尚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