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起源
中和節是唐代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二月的第壹天。中唐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即正月初九、正月三十和三月上巳。唐德宗認為,上壹代人在三月有上巳節,在九月有重陽節,但沒有在萬物復蘇、農耕開始的二月過重陽節。這有點說不過去,於是他問官員李弼:“我想在二月設立壹個節日。妳覺得椰子日怎麽樣?”
李泌答道:“作為節日,確實不吉利。二月初壹是桃李盛開之時,不如將二月初壹定為中和節。”唐德宗認為這個想法很好,於是他寫了壹封信:所有官員都可以休息壹天,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參加“三令節”集會,而不是黑暗的日子。(鄭和九月、二月朔、上巳節合稱為“三陵節”)中和節就這樣誕生了。
節日風俗習慣
中和節是徽派中最受歡迎的,也有許多火熱悠閑的節日和習俗。
用餐和跳舞
在中和節期間,全國各地的皇宮和政府機構都舉行盛大的宴會。唐德宗本人非常重視中和節。他曾在林德廳設宴招待文武百官,並制作了中和樂的舞曲,讓樂師從早到晚演奏。他還寫了許多關於中和節的詩,並把他的作品送給重要的大臣。
在德宗的推動下,大臣們也積極參與中和節的活動,並寫了許多詩歌以示慶祝,其中以白居易的《中和節頌》(及序)最為著名。
給錢
早在農歷正月,逢年過節,就有皇帝發錢的傳統,中和節繼續保留這壹傳統。在節日前,朝鮮數百名官員將獲得壹些小費,地方官員也將獲得壹些財政支持,以幫助地方政府舉行中和宴會。
尚春發
王公大臣們會在中和節給皇帝獻上新的春裝,以示春節新氣象,祈求國家開創新局面。而且皇帝還會給臣子春裝,以示君臣關系融洽。
上農書
唐德宗在設立中和節的詔書中明確提到,中和節舉行時,官員要到農書處出示役書。關白要把《趙本·本·羽烈王》(武則天編的農業書籍)等農業書籍呈獻給皇帝,然後由專人抄寫,分發給各縣,提醒地方官員重視農業生產。
生孩子
在中日節日這壹天,人們會拿著數百種裝在綠色袋子裏的谷物和水果,送給親朋好友。
給尺子
在中秋節,皇帝會把尺子送給大臣和皇室親屬,希望臣子們能夠忠於國家,嚴於律己,公平公正地行使權利。
向句芒的神獻祭
唐德宗從春分的活動中學到了祭祀句芒(掌管農業生產的神)的習俗,豐富了中日節日。
節日演變
由於中和節的活動主要是在上層社會進行,普通民眾並不太重視,而且又與春節、元宵節等節日接近,所以中和節未能在民間廣泛永久流傳。中和節最興盛的時代是德宗王朝。德宗死後,唐憲宗取消了中和宴,但仍保留了其他習俗。
所以中和節在唐代整體上是繁榮的,但在宋代,中和節只是壹個普通的節日,遠沒有唐朝的喧囂。明清時期,中和節祭祀句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祭祀太陽神。
太陽神
唐宋以後,人們開始說二月初壹是大陽星王的生日。這壹天,人們會用米線做太陽餅,並在上面印上金色的太陽,以祭祀大陽。明清以後,中和節逐漸被二月初二的“春龍節”所取代,但中和節的壹些習俗仍保留在民間。2011年5月23日,“中和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