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渝東南邊境地區武陵山區,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是渝東南的重要門戶。全縣面積5173平方公裏,是重慶面積最大的縣。轄39個鄉鎮,人口73萬,其中土家族44.5萬,苗族16.5萬,滿族、彜族、回族、黎族16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3.6%,屬土家族、苗族。這裏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西有灘陡浪高的烏江天然屏障。東面有被譽為“土家族搖籃”的酉水河,古樸的民風。歷史上,酉陽曾有2000多年是縣政府所在地,800年是州政府所在地。明清時期是川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今天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主要分布區。2003年3月,文化部授予我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擺手舞)稱號,2003年6月,重慶授予我縣“重慶民歌之鄉”稱號。原始民俗文化土家族和苗族是古老而英雄的民族。他們在強大的生態壓力下頑強拼搏,鍛造了如山的民族體質,孕育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土家族先民經歷了壹個從圖騰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國王崇拜的歷史過程。這三種崇拜形式構成了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框架。搖擺舞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象征性文化形式之壹。是土家族先民在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和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創造的以搖手為特征的祭祀舞蹈。2001,10,原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同誌來到酉陽看望老區人民,在桃花源廣場與酉陽各族人民共舞,並高興地題詞“酉陽:土家族擺手舞之鄉”馬體跳進了天空。“馬體”,土老四的土家語稱謂,是土家族信仰的民族“巫師”,是人神之間的中介。土司是土家族先民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地方王崇拜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具體執行者。作為土家族本土文化模式的主要角色,土司在婚喪嫁娶、搖手祭祖、敬神驅邪、治病消災、祈求幸福吉祥等社會活動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在棺材周圍打鬧廣泛流傳於酉陽東部地區的“打鬧棺材”,是壹種獨特而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它將打鬧與舞蹈融為壹體。它起源於並適用於喪葬活動,是土家族喪葬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根據其舞蹈節奏的基本特征,人們習慣稱之為“花舞”或“穿喪堂”。面具楊上場。酉陽中西部的陽戲面具起源於古代的儺儀,是壹種既古老又年輕的復雜文化形態。在保留儺戲面具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地方戲和花燈唱腔的特點,逐漸演變而成。豐富多彩的民歌和燈籠。我縣民歌、山歌種類繁多,特色濃郁,歷史悠久。男女老少都喜歡唱歌,有的是現成的歌,有的被現場感動,即興演唱。我縣蒼嶺、靖港、後溪、科大等地是遠近聞名的“民歌之鄉”,曲調以嘹亮、優美著稱。花燈是該縣流行的民間藝術形式,分布在全境,各具特色。其中以京港花燈最為著名,唱腔優美,曲調豐富。此外,我縣還有豐富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如車燈、馬燈、高腳車燈、地方戲曲、打擊樂等。,或高音,或低音,或激情,或溫柔,匯成了歌、舞、樂的海洋。相傳,當年漢朝將軍馬援·富博駐紮在酉陽。由於當地的瘴氣,士兵的健康受到了威脅。將軍把茶葉、山茱萸、芝麻磨成粉,再加鹽做成湯給士兵喝,防止瘴氣。後來當地人紛紛效仿,逐漸成為壹種習俗,演變成了今天的“油茶湯”。早在1819年,清嘉慶二十三年編纂的《龍山縣誌》中也有明確記載:“有所謂油茶者,取黃豆、玉米、芝麻、爆米花、松子幹、臘肉,用肥油煎炒;下水去,油鍋加茶,煎幾下,把東西都泡在碗裏,以示敬意。”後來當地人紛紛效仿,逐漸成為壹種習俗,演變成了今天的“油茶湯”。“油茶湯”味道鮮美,既可以當食物充饑,又可以當飲料提神。有壹首土家族的歌謠是這樣的:“土家族的孩子愛唱歌,只因喝了山茶花湯……”
上一篇:遺傳病的診斷方法和步驟有哪些?下一篇:如何提高鉆井安全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