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什麽意思?
除夕是指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春節(正月初壹)相連。“除夕夜”中的“除”字是“去”;晚上;“交替”的意思是除夕是“月窮舊歲盡”的意思。人要革除舊部,革除舊年,來年意味著獲得新的壹年。這是農歷年的最後壹夜。所以這期間的活動都是圍繞著去舊換新,消災祈福。
因為除夕通常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所以也被稱為除夕。在除夕這壹天,人們特別關註它。家家戶戶或忙著打掃庭院,揭舊布新,張燈結彩迎接祖先回家過年,用年糕祭祀,三祭三餐,三茶五酒。
除夕這壹天,自古以來就有祭祖、守年三十、吃團圓飯、貼新年賀詞、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有中華文化圈的國家和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除夕的傳統習俗
1,燃鞭炮
漢族民間有“放鞭炮”的說法。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已經燃燒了兩千多年。它能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娛樂活動,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
2.貼春聯
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起源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漢族人由來已久的習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另外,在漢族中,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
3.祭祖
在古代,這種習俗非常盛行。由於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在野外祭祖,有的在祠堂祭祖。大部分人在家裏依次把祖宗牌位放在正殿裏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年齡順序祭拜。
4.年夜飯
除夕夜,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壹年壹度的年夜飯充分顯示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愛,使家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
年夜飯的花樣很多,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側重。北方人習慣在春節期間吃餃子,這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
吃年夜飯是除夕夜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光。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擺滿了壹桌子,壹家人團聚,圍坐在餐桌旁,吃壹頓團圓飯。桌上有大菜、涼菜、炒菜、小吃。壹般有兩樣東西,壹個是火鍋,壹個是魚。火鍋在沸騰,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與“魚”諧音,象征“吉祥有余”、“年年有余”。
年夜飯後,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發壓歲錢。
5、壓歲錢
壓歲錢是長輩給晚輩的。在壹些家庭,年夜飯後,每個人都不允許離開餐桌。大家吃完了,長輩給晚輩,鼓勵兒孫在新的壹年裏學習提高。有些家庭,晚上孩子睡著後,父母會把它們放在枕頭下面。過年給壓歲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是融入家庭倫理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