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全國各地流傳著許多重陽習俗,最常見的就是吃“重陽糕”。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在北宋時期已經非常流行。據《東京夢》記載,當年的汴京城(今開封市),重陽“以蒸餅食之,面之,剪彩旗之”。南宋時,重陽糕已成為商店裏供應的季節性美食。“在這壹天,商店裏的每個人都用糖面蒸蛋糕,並插上彩旗,這被稱為重陽餅”(《梁璐之夢》)。
壹般認為,重陽節始於漢代。據周初《風土誌》“九月為日...這壹天是習俗,插上山茱萸是為了避邪,抵禦初寒。”又曰:“重陽節相會,山上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聚寶盆會。”關於重陽節和重陽節習俗的起源,有壹個現存的故事:漢代的衡靖與易經大師費長房同遊。有壹天,費大師對弟子說,妳家九月九日有大災,妳必須馬上回家,讓家裏人把山茱萸綁在胳膊上,爬山。果然,9月9日,恒景家的牲畜全部死於瘟疫,但恒景和他的家人卻因為聽了老師的話而幸免於難(《續和》的故事)。
其實重陽節起源於漢代的道教。在被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九”字是“陽”和“陽剛”的代名詞,所以古人把九月稱為“陽月”,九月初九是“孫楊”,九月初九是兩個陽的重疊,所以稱為“重陽”。陽強,重陽只是兩個人的相遇。道家稱之為“兩強相抗”而奉為“二日”,也產生了擺脫“二日”的方法。所謂的爬山茱萸只是擺脫“Erri”的方法之壹。
山茱萸為落葉喬木,可分為山茱萸、吳茱萸、山茱萸。是中醫常用藥材之壹,也可作為食品中的調味品。有幾十首記載的唐詩提到重陽種山茱萸的習俗:“幼時學他”(朱芳)、“山茱萸在鬢上栽花,長命百歲”(王昌齡)、“在山茱萸房中舞”(白居易)、“逼山茱萸從眾”(楊恒),而杜甫“明年知此事,把山茱萸灌醉(。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代的重陽節已經演變成了文人登高賞秋、采詩的節日。原來插山茱萸驅邪的習俗,也變成了遙居他鄉的姚思父母的壹天。”路上險象環生,鈞門煙深。年年登高,不存不悲”(劉禹錫詩《九天升天》)。
到了宋代,重陽節種山茱萸演變成登高吃重陽糕的習俗。據說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是因為文人墨客的筆墨官司。宋代詩人宋子認為劉禹錫寫《九日登高》這首詩,本來想寫“年年去餅處”,但當時經典中沒有“餅”字,被迫寫了“高”字。他還寫了壹首詩來調侃:“劉郎不敢提‘餅’字,詩中虛妄之功”(見羅松大京《何林宇錄》)。其實粉蒸餅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但並不是重陽節的習俗。到了宋代,城市經濟逐漸繁榮,城市中出現了經營餅食的獨立店鋪。“餅”與攀登的“高度”諧音,所以吃餅逐漸取代了攀登的習俗。店主們正在努力招徠生意。此外,它模仿“插入山茱萸”的故事,在每個蛋糕上插入壹個小彩旗代替“山茱萸”,專門在重陽節前出售,美其名曰“重陽糕”。可見,重陽糕是宋人根據漢唐故事設計的壹種新的食品。既融合了古代重陽風情的習慣,又是壹道美麗的時令美食。古人獨創的食品設計難道不值得今天學習嗎?
“蒸棗糕滿香,還是壹場風波。每工攀酒,夜燈響。”重陽節多吃重陽糕。祝妳壹切順利,壹步步爬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