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絲集團公司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1946年到1992年。在此期間,公司的上級主管部門、組織機構和企業名稱經歷多次變化,其性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型企業,主要職能是經國家授權協調和管理絲綢行業。
1946年,原國民黨政府農林部、經濟部在上海設立中國蠶絲公司,統壹負責全國蠶絲生產銷售,管理所屬蠶研所、實驗苗圃、蠶種場和絲綢工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當時的華東軍政管理委員會接管了中國蠶絲公司。
1951年11月改組為總公司。公司在建國伊始,承擔全國繭絲綢行業的管理任務,並經營全國繭絲綢生產和內外銷業務,公司的出口額迅速上升。
1952年8月,中國蠶絲公司歸屬對外貿易部直接領導。
1953年10月,中國蠶絲公司改名為“中國絲綢公司”,並由上海遷到首都北京,統管全國繭絲綢購銷和進出口業務。
1961年1月,對外貿易部為了使各外貿專業公司經營分工更為合理,將原雜品出口公司經營的棉、麻、毛、服裝等紡織品業務同中國絲綢公司經營的絲綢類商品合並,統壹管理和經營。
1982年2月,國務院決定中國絲綢公司作為經營體制改革的試點企業,將原屬外貿部管理的絲綢進出口業務,紡織工業部的絲綢生產,供銷合作總社的蠶繭收購和商業部的絲綢內銷業務,全部移交中國絲綢公司統壹經營管理,並負責管理絲綢系統的企、事業單位,包括研究機構和有關絲綢院校等,建立了產、供、銷、人、財、物、進出口合壹的絲綢管理體制。中國絲綢公司為國務院直屬企業,由當時新建立的國家經委代管。
1986年10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絲綢公司解體。以劃歸經貿部的絲綢進出口業務和蠶繭收購工作為基礎,經貿部決定成立了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承擔全國絲綢收購與出口的各項管理和經營業務,並於1987年1月正式對外營業。 1992年到1999年。隨著國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公司也由原來的管理型企業向經營型企業轉變。公司在管理絲綢行業的同時,把發展自營業務當成公司的中心任務,先後成立了多個二級經營公司,其海外企業也把工作重心向發展自營業務轉移。在此階段,公司的自營業務獲得了長足發展。
1988年至1999年,蠶絲類和坯綢列入國家16種特別重要出口商品,實行統壹聯合經營,由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牽頭成立中國蠶絲(絲織品)進出口聯營公司統壹對外。負責對全國蠶繭、絲類和坯綢的收購及出口的統壹經營管理。聯營公司在全國***有包括主要進出口口岸絲綢企業在內的32家成員,***同承擔全國蠶絲類和坯綢的出口任務。
1999年初,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與原外經貿部脫鉤,歸屬中央企業工委領導。 自2000年起,公司已轉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公司不再承擔絲綢行業的管理職能,但仍承擔部分政府交辦事項。
2003年,公司歸屬國務院國有企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
2012年6月8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2年第2號發布《關於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更名為中國中絲集團公司的公告》,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準,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自2012年4月9日起更名為中國中絲集團公司,原名稱終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