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壹般情況下,人們把壹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
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構、布白,做到點畫準確精到,結構疏密得當,則退而寫小楷可做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矩清楚;進而學榜書則能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
2、隸書
書,有秦隸、漢隸等,壹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壹波三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
3、行書
書是壹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麽草。
4、草書
作為壹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書是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草書的起源,亦如行書,或其他書體,無法確指始於何時。
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於。”據此故有草書緣起於草稿之話,可見戰國時即已有草書的形成。因為起於草稿的字體,為了發揮速寫功能,較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寫成,顧名思義而為草書。
5、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篆書是最早的壹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所以說“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百度百科-楷書
百度百科-隸書
百度百科-行書
百度百科-草書
百度百科-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