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他:“妳覺得什麽最好?”
他答:“佛跳墻。”
我說:“那妳沒吃過閩南菜。”
其實在閩南的大街小巷,壹口鐵鍋,壹個煤爐,壹鍋老油炒的東西,更能體現當地特色。廈門的炒棗很好吃。用紅薯粉做皮,花生、豌豆、芝麻做餡,揉成小球,放鍋裏炸,清香撲鼻。花生和芝麻慢炒後會自己出油,所以炒出來的棗餡也很油,非常適合糊秋肥。廈門的炸醬面也不錯。豆腐皮用瘦肉、洋蔥、魚幹、馬蹄、五香粉、紅薯粉做成的餡料包裹,放入鍋中炸至豆腐皮酥脆,餡料結實。是秋冬季節可以暖手吃的零食,就像烤紅薯栗子壹樣。漳州的手抓面,其實就是壹大塊油炸的豆腐幹,上面是泡過的堿面,上面是甜面醬、蒜蓉醬、沙茶醬、辣椒醬、芥末醬,用手抓著吃。面卷裏的醬料特別多,到妳手裏會滴壹路,所以雖然好吃,但是很考驗食客的技術。如果妳不小心,妳的衣服會塌的。
但是這些炸的東西都不如泉州的醋溜肉好吃。
醋肉的制作其實很簡單。豬瘦肉切片,醋腌,最後掛紅薯粉,油鍋炸。乍壹看和普通的炸豬排沒太大區別,或者說其實,但是妳自己吃了之後,會發現差之千裏。
在泉州,醋肉很受歡迎,從星級酒店到街邊小攤都有賣,可見其在當地人心中的魅力。而且奇怪的是,只要是出了泉州,就很少能看到醋肉的影子。我吃過最正宗的壹次,是在柳官路美食街壹家不知名的小店。老板娘是個三代老泉州人。她原本是壹家百貨公司的采購員。她在90年代的下崗潮中開了自己的醋肉店,以制作精美聞名。
所謂精致醋溜肉,壹般有三種方法。首先,肉片要薄,這樣在高溫油炸下熟的快,不糊;其次,醋漬壹定要過夜,除了讓醋味徹底滲透到瘦肉裏,還能讓肉更分明,更清爽;最重要的是粉壹定要掛的薄而均勻,不能糊,這樣肉裏的醋味才不會在油炸下揮發。
剛炒過的醋肉最好吃。趁熱撒壹點五香粉。入口外層松脆,裏面還可以吃醋,鮮酸。如果有壹碗煮面條,泡壹碟炒醋肉。醋肉綿軟清香,面湯裏還有壹點酸酸的鮮香,味道無與倫比。
重慶有炸酥肉涮火鍋的習俗,和泉州的醋泡米線頗為相似。但不同的是,酥肉外層裹著厚厚的果肉,成品肥油油的。醋肉裹薄粉,成品薄而清。妳壹變高,妳的本質就凸顯出來了。
林語堂也是閩南人。他總結了中餐區別於西餐的兩個特點:“第壹,吃就是吃它的質感,它讓我們的牙齒有壹種清脆或者有彈性的感覺;第二是依靠各種趣味的和諧藝術。“這可能不全對,但我覺得他寫這些話的時候,腦子裏想的可能是醋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