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傳統民族節日稱為“阿魯沃羅節”。它是臥螺節和阿露節的結合。“臥螺節”是阿昌族的重要節日,流行於德宏州梁河縣、瀘西市,保山市騰沖縣,大理州雲龍縣龍陵縣及阿昌族大部分地區。
“臥螺節”源於阿昌族踢臥螺的習俗。“臥螺”本來沒有真正的意義。它由阿昌族先民狩獵生活中形成的回聲感嘆“羅歐”演變而來,逐漸發展成為慶祝捕獲獵物的原始宗教歌舞,“手舞足蹈”,從而發展成為原始自然崇拜中“感謝山神,獎賞獵物”的祭祀活動。逐漸演變到後來,阿昌族的“登窩羅”活動萌芽成為壹種民俗活動,民俗活動主要在每年農閑時的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舉行,並在村寨舉行。
“阿露節”,中文又叫“沸露節”、“惠潔節”,是歡迎菩薩來到人間的宗教活動。相傳,農歷九月初十,菩薩返回人間。這壹天,金光普照大地,青龍躍出水面,白象跑出深山,世間壹切災難都將消失。後來,在這壹天,阿昌族人制作了美麗的龍和白象,人們在廣場上載歌載舞,歡迎佛陀回到人間。
阿魯沃羅節是阿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起源於壹種崇拜上帝的“舍帕瑪”和大地母親的“舍米瑪”的古老宗教儀式。過去沒有統壹的固定日期。1983年4月9日,經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批準,確定農歷正月為梁河縣阿昌族的臥螺節,農歷九月為龍川縣阿昌族的惠節,節日為期兩天。1993年5月20日,德宏九屆人大十三次會議正式將兩個節日統壹為“阿盧沃羅節”,並將節日定為每年3月20日,為期兩天。從此,“阿魯窩洛節”成為阿昌族的法定節日,被賦予了慶祝民族團結、慶祝豐收、祝福美好生活等新的含義。
節日活動
阿魯窩音樂活動壹般在鄉村舉行。
選擇神樹
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會選擇壹棵筆直的栗樹作為山上的神樹。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後,樹就會被砍倒。這棵樹不是用肩膀扛著,而是用無數的繩子綁著,由所有的參與者拖到寨子裏,他們會敲鑼打鼓,歡呼著歡迎聖樹進村。
建造祭壇
使神樹到達村裏無憂的祭祀地後,他會立壹個神,在神樹周圍築壹個祭壇,在樹上掛壹個大弓,放上太陽,插上花和綠葉,在祭壇上畫滿阿昌族的服飾。隨著木刻水獺貓被擡上王座,祭祀臺宣告成立。
祭祖
被神靈附體的巫師將五谷、茶、酒、花、果擺上神壇後,揮舞著鷹尾扇大聲念經,吟唱著格帕瑪瑪的創世史詩,歌頌著人類祖先的大恩大德。然後舞獅隊和舞象隊壹起參拜;致敬創世之父。
跳舞
之後,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捧鮮花綠葉,蘸著清澈的泉水,唱著澤樂歌,跳著阿魯窩樂,圍著神龕起舞,表達對祖先的深深感激。隨後,各種文藝活動依次進行,直至儀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