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人哪些觀念是農業社會的思維方式與習慣

中國人哪些觀念是農業社會的思維方式與習慣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和倫理型內核,這些特征與中國地理環境關系密切。 (壹)內向型氣質與地理環境 “外部封閉,內部活躍”,大漠、海洋阻隔,內部資源豐饒,無求於它國,中國人創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文明和典型的內向型文化氣質。 這種內向型氣質表現在很多方面。如“中國者,天下之中也”充分反映了古時中國人的全球觀;在建築文化方面,中國圍墻特別發達,傳統民居也是高墻圍合,空間封閉,通透性差;國土開發上,註重開拓陸地、內地,從不向海外開拓;精神上註重開拓人的內心世界、世俗生活和現實世界,講究實際,既不像希臘文化那樣註重開拓自然世界,也不像中東——印度文化那樣註重開拓神靈世界,更不像西方文化那樣註重開拓自然世界、宗教生活和未來世界。 (二)和諧風格與地理環境 盡管中國背靠大漠,面對大海,但疆域內部特別是中東部,沃野千裏,山川秀麗,炊煙繚繞,漁歌唱晚,仿佛壹個特大型的“世外桃源”,優美、恬靜、和諧。和諧逐步形成中國文化的基本風格。 和諧的文化風格使中國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講究和諧統壹、仁愛親善、和睦禮讓。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也滲透著“天人合壹”、“知行合壹”、“情景合壹”等思想。 和諧的文化風格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和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哲學家大多把建立統壹和諧的理想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統治者希望“太平盛世”,被壓迫者希望“太平世界”。 過分強調和諧與統壹,反對“過”與“不及”,這些文化風格在壹定程度上是中國落後而相對穩定的封建社會得以長期延續的原因之壹。和諧的文化風格也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存在壹些固有的缺陷,由於習慣和滿足於從直觀上籠統地把握事物的性質,忽視了對事物本身的深入解剖。 (三)倫理型內核與地理環境 中國文化以人為本,註重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然後由家而國,構建家國壹體的“宗法”社會。壹方面,臣對君盡忠,子對父盡孝,婦對夫盡順,弟對兄盡悌;另壹方面。君、父、夫、兄要對作為卑者、幼者的臣、子、婦、弟關懷備至。兩者的相互配合構成了相對和諧的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式的人際關系。因此,倫理道德成為中國文化的內核,成為中國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相比較而言,有人稱希臘文化為“科學型文化” ,羅馬文化為“法制型文化” ,中國文化為“倫理型文化” 。 倫理型文化產生的思想基礎是農業社會條件下的封建宗法觀念。當我國歷史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沒有像希臘、羅馬那樣發生奴隸主民主派推翻氏族貴族統治的過程,而是氏族首領直接轉變為奴隸主貴族。也就是說,當中國進入階級社會時,不是以奴隸制國家去取代由氏族血緣關系紐帶聯系起來的宗法社會,而是由家族走向國家,以血緣紐帶維系奴隸制度,形成壹個“家國壹體”的格局。這樣,我國氏族社會解體很不充分,而且氏族社會中宗法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殘余大量積澱下來。

  • 上一篇:長龍航空官方客服電話是多少?
  • 下一篇:面包這個詞是怎麽來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