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黃芽按其品質可分為壹級、二級、壹級、二級。形直微展,色黃綠,香味持久,湯色黃綠明亮,味濃鮮爽,葉色淡黃明亮。唐代李肇《國史補》將黃芽列為14目著名貢茶之壹。從唐代到清代,霍山黃芽世代被列為貢茶。
據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霍山黃芽中含有46種香氣成分,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減肥、護齒明目、健胃、增強免疫力等功效。2006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霍山黃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9年,霍山黃芽茶榮獲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名茶評比金獎。
擴展數據:
霍山黃芽歷史悠久,其制作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史記》記載“壽春山有黃芽,可煮可飲,久而不朽。”當時霍山屬於壽州,所以叫壽春山。霍山黃牙起源於唐宋,明清時被列為貢品。
唐代李昭《國史補》記載“壽州有霍山黃芽,周琦有祁門團黃,浮梁商賈不在”,可見霍山黃芽是唐代地方名茶,深受外商青睞。到了宋代,霍山黃芽由清蒸綠茶變為散茶,制茶方法更加精細獨特。但殺青工序多為蒸茶。
到了明清時期,霍山黃芽的制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工藝也日趨完善。在制作方法上,將“定綠”改為蒸炒,有了“悶黃”的過程,飲茶也由烹煮改為沖泡。明代是霍山黃芽繼往開來的輝煌時代。萬歷年間,縣令王丕翁“親自治茶,修貢”。
他的詩《黃芽焙茶》:“露珠細長,意為葉老葉忙,烽火山窗下,每年春來壹郡香”,反映了當時茶葉的興盛和黃芽的優質。到了清代,霍山黃芽被定為內服藥。順治年間,霍山黃崖入朝,為皇族所享。
霍山黃芽的現代手工藝技藝基本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制茶方法,是對古代茶藝的繼承和發展,民國四年,霍山“抱子鐘秀”黃芽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但從戰爭年代到解放前夕,由於工藝傳承機制的中斷,霍山黃芽只知其名,不見其茶,瀕臨失傳。
1971-1972年,縣政府組織茶葉專家、老茶工、老茶農深入金雞山、五米澗等黃芽產區,挖掘歷史名茶,恢復霍山黃芽茶傳統制作工藝。霍山黃芽從原料到成品茶需要十多道工序,這些工序經過壹千多年的不斷進化和完善。
與其他茶葉不同,霍山黃芽的主要特點是“堵黃”和“疊黃”,這是形成霍山黃芽茶品質的重要工序。霍山黃芽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勤勞的霍山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形成了霍山黃芽茶的獨特工藝,為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增添了精彩的壹筆。歷史上有許多關於霍山黃崖的詩詞、傳說和紀錄片,充滿了魅力,是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霍山黃芽
百度百科-綠茶制作技巧(霍山黃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