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貝雕是以江、湖、海中的各種貝殼為原料,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質地、形狀等固有特性,通過設計、選材、破形、粗磨、精雕、組合而成。貝雕藝術家運用巧妙的技法,雕、貼、噴、畫結合在壹起,借鑒國畫技法,借鑒牙、玉、石雕等技法,雕刻出規格多樣、色彩多樣、雅俗共賞的半立體或近立體貝雕畫。
貝殼的種類很多,顏色和質地各不相同,有的是反光板。貝雕就是選擇這些彩色的貝殼,巧妙地利用其自然的色彩、紋理和造型,經過切割、車削、打磨、疊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各種形式和規格。貝雕巧妙地將人與海結合在壹起。貝雕是大海之美和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貝殼的自然之美、雕刻技法之美和中國畫風格之美。
遠在50000年前,貝殼就被串成了裝飾用的鏈子。5000~6000年前,中國沿海及附近島嶼生活著許多原始人。他們住在海邊。後來在它們生活的地方堆積了大量的貝類土堆。貝丘中有蛤、鮑魚、海螺、牡蠣、玉螺等20多種貝類化石,並鉆有許多貝殼,顯然是作為裝飾品使用的。1987期間,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巫師墓葬中,發現了三組用蚌殼制作的動物圖像。
從商代到秦朝,有壹種貝類,經過打磨穿孔後,長期作為貨幣使用。這是貝比。春秋戰國時期,貝殼壹般被制成項鏈、臂飾、腰飾、服飾等。,甚至出現了馬飾、車飾。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30%的士兵用紅線佩戴貝殼作為掛件,以增強軍力。
秦漢時期,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雕開辟了新的途徑。藝人利用貝殼的顏色,把壹個比較扁平的貝殼磨成薄片,然後雕刻出簡單的鳥獸圖案,鑲嵌在青銅器、鏡子、屏風、桌椅上作裝飾,俗稱“羅店”。這項技術在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
青島貝雕是60年代初在“羅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62年,青島貝雕工藝品廠成立,開始做專業貝雕,不斷總結經驗,使得青島貝雕發展迅速。青島貝雕的技法多種多樣,有混、糊、拼、粘、畫等。借鑒了木、玉、牙雕、國畫等技法,使其色彩斑斕,層次分明,獨具特色。
1982年在全國貝雕鑒定中名列第二,先後在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科威特等10多個國家展出,產品暢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