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提到中國瓷器,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青花瓷,其作為“國瓷”的文化底蘊也越來越為人所熟知。
青花瓷又稱白瓷,常被稱為青花,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瑰寶。它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壹,屬於釉下彩瓷器。青花瓷是以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繪有裝飾圖案,上覆壹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壹次燒成。成熟的青花瓷具有白瓷胚,純凈透明的釉色,在鈷料的作用下呈現出藍色的花紋,在匠人的繪畫技術下更具魅力。
青花瓷是壹種材質獨特的硬質瓷器,使得批量出口成為可能。據記載,青花瓷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成熟硬瓷。
從普通百姓到宮廷貴族,從文人到外國友人,都可以通過青花瓷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和使用需求。“國瓷”——青花瓷作為中國傳統的瓷器藝術,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和中西的碰撞與交流中,日益凸顯其文化內涵和內涵。
唐宋時期出現了原始青花瓷。唐代是青花瓷的開始。從揚州出土的青瓷殘片來看,藍料色彩豐富,帶有晶斑,很多瓷片的花紋是典型的阿拉伯花紋,證明當時的青花瓷以外銷為主。可惜到了宋代,青花瓷逐漸沒落。
元代青花瓷的出現仿佛與生俱來,僅僅幾十年後就將青花瓷推向了第壹個藝術高峰。元青花裝飾構圖飽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流暢有力,題材豐富。青花瓷成為明代瓷器的主流,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發展的壹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清代康熙時期,青花瓷以五彩斑斕的青花達到頂峰。乾隆以後,由於粉彩瓷器的發展,逐漸衰落,再也沒有興盛起來。
值得註意的是,青花瓷在歷史傳承中也吸收了中國畫的技術,從此多了壹點藝術美。
元朝時期,文人在政治上受到壓制,缺乏升遷渠道,不得不投身藝術,在這種背景下,國畫的技術被失意文人帶入瓷器生產。他們用中國畫的筆法描繪瓷胎上的圖案,並將其融入中國的故事中,巧妙地將瓷器藝術與中國畫結合起來,這也是袁慶華成為藝術巔峰的重要原因。
我們只需在出土的小荷月下追韓信梅瓶,便可窺見元青花高超的畫法:線條運用巧妙,正面和背面呈現的風格完全不同。額頭、眼角、鼻梁等部位的線條較細,而鼻孔暗部的線條較重。寫生時,通過線條的彎曲、轉折、粗細、幹濕、深淺來表現物體的明暗、高低、遠近、主次關系,正是中國畫。
結合中國畫的山水意境,吸收古典藝術的文化內涵,中西文化交流,這些都使青花瓷的內在內涵越來越深,逐漸在長城內外流行,被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最終成為“國瓷”,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壹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