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的演變,音樂語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如今21世紀,更是“想不到的事,做不到的事”。調性分析和作曲技法理論開始面臨危機。這時候就需要壹個新的理論來支撐未來音樂分析的有效性。
受華翠康的啟發,我重新整理了這個理論。從連續體的角度來看,音樂(或聲音)聲音從調性到無調性排序,有五(八)類:
類別【僅由壹個音調組成的音樂結構】:如裏蓋蒂的《妙瑞卡·裏切拉塔》第壹樂章,卡特的《單調大炮》,趙曉生的《太極》開場。
A類【熟悉的規律,結構的音高組織核心是壹個純五度音程,跨度不超過5】:比如那種“只有幾個和弦”的流行搖滾。
A+~ B型【熟悉的規律,結構的音高組織核心是壹個純五度音程,跨度大於5】:如貝多芬後期作品,勃拉姆斯作品。貝多芬的部分段落可以達到C類的水平,巴赫的負七和弦也可能瞬間達到C類,但只是暫時的。
B類【熟悉規律,結構的音高組織核心是純五度音程,但不是以五度形式呈現】:肖邦、瓦格納、拉赫瑪尼諾夫等。
B+~ C型【熟悉規律,結構的音高組織核心是壹個純五度音程,但不是以五度形式呈現】:印象主義之後的和聲思維仍然保持了傳統作曲家,如拉威爾、普朗克等。B+音樂保持了優秀的聽音能力,和聲也得到最大程度的豐富。在單點和弦的運用上,普朗克比拉威爾更豐富。所以拉威爾可以標為B+,普朗克可以標為C-,以此類推。
C類【熟悉規律,結構的音高組織核心是純五度以外的音程】:如前衛爵士樂、西方新浪漫主義作曲家的鋼琴作品等。
C+~ X型【熟悉的規律,結構的音高組織核心是壹個純五度音程,但不是以五度形式呈現】:壹些現代的“無畏派”作曲家基本忽略了調性和音樂性,但他們的作品仍然不是完全無調性的。代表性的例子是索布拉吉、埃諾約哈尼·勞塔瓦拉和黃宇的壹些作品。
x型【熟悉的規律,音高結構的核心不是音程關系】:如勛伯格的《嚴格十二音》鋼琴曲,《錘夫人》烏托斯卡婭的《奏鳴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