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壹日而失。”到了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隋唐以來,由於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在宋朝,放風箏成為壹項受歡迎的戶外活動。
宋人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箏,黃昏歸來。”風箏”的意思是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生動的放風箏場景。
如今,放風箏在中國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業。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比空氣重的飛行器。從本質上講,風箏的飛行原理與現代飛機非常相似。繩子的張力使它相對於空氣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
中國風箏也在壹些國家的博物館展出。比如美國國家博物館的壹塊牌子上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來自中國的風箏和火箭”。大英博物館還將中國的風箏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在14世紀左右傳入歐洲,對後來滑翔機、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啟發作用。13世紀,意大利人凱爾·波洛從中國回到歐洲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時,葉莉在宮中制作紙風箏,引風箏乘風為戲,再以竹為笛,放在風箏頭,使風入竹,聲如阿正,故名風箏。所以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風箏”,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擴展數據:
還有壹個關於風箏節的風箏節:
風箏節起源於中國唐代。中國的許多城市仍然有風箏節,幾乎所有其他東南亞國家都有風箏節。不過可能是經過了幾千年的變遷,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已經不在壹個季節了。如果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持續時間幾乎是全年。
風箏在中國北方被稱為“紙風箏”,在南方被稱為“風箏”。“風箏”這個名稱始於五代(公元907-960年)。據明代郎英《詢匈》記載,五代時有壹個叫的人,在宮中做了壹只紙鳶,帶頭乘風為戲,在紙鳶頭上系了壹個竹哨,放出來時,風吹進竹哨,發出“箏”的聲音,故名“風箏”。
百度百科-風箏
百度百科-風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