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族的疆域在19世紀中葉達到頂峰,幾乎橫跨整個東非大裂谷地區,北至鄰近的馬薩比特山區,南與多多馬接壤。在此期間,馬賽人向東攻擊牛群,並擴展到坦桑尼亞的坦噶地區。獵人主要使用長矛和盾牌,但他們最強大的武器是飛槍,可以攻擊數百米外的目標。1852,據報道,約有800名馬賽戰士在肯尼亞遊蕩。1857年,馬賽人的勢力範圍在將肯尼亞東南部的瓦庫阿菲荒原上的人驅逐出去後,威脅到了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經過不斷遷徙,馬賽人成為尼洛特最南端的分支。然而,在領土擴張之後,馬賽人在1883年到1902年間遭遇了極大的危機。首先是流行病的爆發,包括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瘟和天花。據壹名德軍中尉稱,疫情首先在坦噶尼喀西北部爆發,約90%的牛和壹半以上的野生動物感染了牛瘟。當地的德國醫生聲稱大約每秒鐘就有壹個非洲人長滿了天花。流行病的爆發伴隨著幹旱。1897和1898,根本沒下雨。奧地利探險家奧斯卡·鮑曼在1891和1893之間來到馬賽。1894年,他出版了《在馬賽探索尼羅河》壹書,書中詳細描述了恩戈羅恩戈羅火山附近的馬賽古村落:“骨瘦如柴的女人眼裏閃著饑餓的光芒,士兵們根本沒有力氣向前爬行,老人麻木不仁,骨瘦如柴。成群的禿鷲在天空中盤旋,隨時等待獵物的墜落。”在此期間,馬賽人減少了三分之二。
1904年和1911年,到達肯尼亞的英國人先後與馬賽族締結了兩個條約,馬賽族在肯尼亞的領土縮小了60%,並逐漸推進到現在的卡加多和納羅克地區。1940年期間,坦桑尼亞的馬賽人也被驅逐出梅魯火山和乞力馬紮羅山之間的肥沃土地,以及恩戈羅恩戈羅高地附近。許多地方被指定為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各種國家公園,包括肯尼亞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內羅畢國家公園、馬賽馬拉、納庫魯湖和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馬賽人作為遊牧民族,拒絕了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政府讓他們定居的提議,也積極爭取在兩國國家公園放牧的權利。馬賽人反對奴隸制。他們和動物住在壹起,討厭現代人類的交通工具。從地理上看,馬賽有12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習俗、語言和文化,都有自己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