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踩高蹺有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壹種是家族傳承,如大穴鄉三屯村第壹代傳人朱秀峰(出生於1840),傳了五代;二是師徒傳承,如營盤鄉範屯村第壹代傳人朱幼玉(生於1864),已傳承四代;第三是自然遺傳。由於遼西高蹺秧歌深受群眾喜愛,很多愛好者通過不斷觀看表演,自學成才,成為新軍。
遼西高蹺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在當地和省內外具有廣泛的群眾影響。
由於遼西部分老藝術家去世,後繼乏人,其表演技藝尤其是中國特有的“超高蹺”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和保護。海城高蹺秧歌全稱海城高蹺秧歌,是海城人民的傳統文化活動之壹,也是海城地方風俗的壹大習俗。海城高蹺秧歌是壹種鼓高蹺,是遼南高蹺的壹個分支,是遼寧較大的舞蹈。高蹺表演的主要特點是扭、逗、波、相。
扭擺是海城高蹺節奏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領可以概括為扭腰、展臂、握腕、屈膝、舉空。演員們用20多種眼花繚亂的表演模式,默契的配合,裙擺飛舞,扇子舞,扭到哪裏,哪裏就是歡樂的海洋。
滑稽,是壹種幽默的表演,讓人開心,演員之間交流感情。在調侃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出鮮明的抒情動作,令人耳目壹新,完全展現了基層民眾的歡樂與喜悅。
海浪是藝術家的藝術美理論的代名詞。唯美端莊,浪漫別致的風格,灑脫利落,柔美帥氣的表情,將人物的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浪是美,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即鼓相,是海城高蹺攀登到高水平表演技藝的階梯,也是它與其他秧歌的區別。通過喊鼓出場,在表演中改變情緒和節奏,使舞蹈呈現出畸形高峰的趨勢,突出海城高蹺火熱、自由、熱情、奔放的個性。
海城高蹺之所以超群,是因為他們融合了歌、舞、戲、雜、武五種藝術形式的精華,提煉升華,自成體系,創造了許多獨特的高蹺人物和臉譜藝術,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海城高蹺秧歌形成了獨特的表演形式,堪稱以舞蹈為主體的綜合性廣場藝術。海城高蹺,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