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寧波、浙江等地,農歷年初有接財神的習俗。前者將活鯉魚穿在絲繩上,貼紅紙作為祭品,稱為“元寶魚”。後者用馬口鐵盤供奉兩條黃魚,象征黃金,因為在舊社會,當地人把金條稱為“大黃魚”和“小黃魚”;有的地方把活鯉魚放生到江河,寓意“生意興隆遍天下,財源茂盛達三江”。浙東與魚有關的婚禮習俗,新婚妻子下轎子時,隨手在地上撒些銅錢。銅錢俗稱銅錢,新媳婦撒之為“鯉魚籽”,說鯉魚產卵多,寓意生殖能力強,“後代豐滿”
此外,在明清以來流行的《通天圖》(見左圖)中,八珍之壹的玉魚因諧音而被提升為“吉祥之魚”,象征著好年景和繁榮昌盛。這類古代文物包括漢代的青銅洗,底部繪有雙魚,側面刻有“大吉羊”字樣。古代織錦圖案中有壹種飾有美麗的魚鱗紋,稱為“魚鱗錦”。
人們喜歡看魚圖,類似魚字:“金玉祝賀”,描繪金魚、荷花;“家家受益”說明買鯉魚的人多;《壹年多》,有鞭炮和魚的表演;“年年好運”,有鰱魚和橘子;.....總之,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了魚的趣味,魚給千家萬戶帶來了好運和美好的祝願。
少數民族喜歡魚,甚至崇拜魚,有更深層次的社會歷史原因。它既是漁獵生活的反映,也是生殖崇拜的表現。苗寨侗寨的魚文化廣泛蘊含在飲食、生產、家具、服飾、建築、婚禮、節日、村規民約、祭祀等各個方面。
(1)飲食中的魚類養殖;
苗族的酸湯魚、水族的韭菜魚和侗族的酸菜魚是最著名的民族特色菜。在水村,韭菜魚不僅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也是“過水年”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很有意思的是,水族人認為魚是素食,不是葷菜,不可或缺。可見,在古代,人們以魚為食。
(2)魚類養殖生產:
貴州現在沒有以魚為生的家庭,但漁業生產和稻田養魚的習慣由來已久。因此,養魚設施和捕魚工具在社會生產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很多生產工具,深受漁業生產的影響,被刻意做成鯉魚造型。比如村民用的扁擔,兩頭被剪成魚尾狀;木匠的墨鬥,兩邊雕成鯉魚形狀。許多古代的刀也保留了魚的形狀。總之,魚的形狀在制作工具中隨處可見。
(3)家具中的養魚:
常用的家具無非就是櫥櫃、桌椅,幾乎所有櫥櫃的木門、桌子的抽屜都配有魚形門或魚形把手。魚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在家具上,除了上述技法外,還經常通過雕刻魚鱗、魚骨、魚頭、魚尾紋來表現。所謂“魚骨紋”,就是中國文化中麥穗的紋路圖案,或者叫人字紋。同樣的圖案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多元融合的生動例證。
(4)服裝中的魚文化:
村裏孩子戴的魚尾帽,既溫暖又吉祥。嬰兒用品用魚鱗裝飾,既美觀又經濟。女子佩戴銀梳、木梳,大多做成鯉魚造型(見右圖)。以前吸煙者佩戴的火鐮也是魚形上乘。魚形圖案在蠟染、刺繡、織錦、銀飾和其他服裝部件中比比皆是。
(5)建築中的魚文化:
在中國的土地上,很多建築都是在書脊兩端釘上博縫板(也叫馮博板),板上雕刻壹條或兩條魚,建築上稱之為“掛魚”。苗寨侗寨不把魚掛在屋頂,而是鋪在地上。有人在吊腳樓二樓明樓的枕頭上或頂梁上畫魚,類似於掛“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