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原名周章壽,後改名,字。浙江紹興人。
生活與創作魯迅出生在壹個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去南京讀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盧氏書院附屬礦冶學堂。在此期間,我接觸到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和“民主”。1902赴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去仙臺醫學院學醫,後棄醫。從65438年到0906年,他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翻譯和介紹了俄國、東歐和其他壹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發表了壹些具有戰鬥性的論文,如《摩羅詩論》、《科學史教學》、《文化偏離論》等。1909年8月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編古代小說。1912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科員。到北京後,他擔任社會教育部門的負責人和辦事員。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發表《新青年》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批判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此後陸續發表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代表作。同時,他還創造了壹種叫做匕首或標槍的文體,寫了許多散文和論文,後來形成了雜感集《熱風》,論文收錄在《墳墓》中。1920年8月至今,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任教,編著《中國小說簡史》等書籍,出版《吶喊》、《仿徨》等小說集。1925年,他帶領青年成立芒園社、未名社,編輯芒園,翻譯介紹外國文學。1926年8月,受軍閥迫害,離京赴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27 10去了上海,專做寫作。1929科學藝術理論叢書主編。1930年,參與發起並組織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其間,他還加入了中國自由運動聯盟和中國民權保護聯盟,與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進行鬥爭。在上海期間,他發表了九篇散文和壹本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曾主編《語絲》、《奔跑》、《朝花》、《萌芽》、《哨兵》、《十字路口》、《翻譯》等文學期刊,翻譯多部外國文學作品。他支持中國生產者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政策,提出了“國民革命戰爭時期的大眾文學”的口號。1936 10 6月19日,這位偉大的文化巨人因積勞成疾在上海去世。
成就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為民主革命和現代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給人們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精神遺產。他壹生翻譯約10萬字,其中小說3篇,散文17篇,散文1篇,回憶錄1篇,書信1400余封,1965438+2002年5月5日。他還翻譯了14個國家近100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印刷成33部單行本。此外,還整理了18種古籍。這些作品已有不同版本出版,包括1959版魯迅譯著集、10卷、1981版魯迅全集、16卷等。魯迅的作品豐富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世界語等5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擁有廣泛的受眾。
魯迅的壹生受到了中國* * *產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贊揚。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大多數,向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烈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對魯迅思想和創作的研究,始於1918《狂人日記》發表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魯迅研究60年文選》匯集了該領域的壹些重要成果。此外,還有許多魯迅研究專家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