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稻草畫的歷史淵源

稻草畫的歷史淵源

草畫是漢族特有的手工藝品之壹,是中國民間的壹種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民間,但非常罕見,尤其是因為是皇家貢品。稻草畫始於隋唐。它是壹門剪貼的藝術,就像剪紙和布貼壹樣。稻草要經過“熏、蒸、漂、刮、推、燙、切、刻、織、畫”等多道工序。根據吸管本身的光澤、粒色、質地,壹般不上色,按需裁剪粘貼。麥稭畫具有光澤鮮艷、鈸裱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的優點,制作出來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

河南清豐草編剪紙(即草畫)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歷史

據考證,小麥最早是從西亞經中亞進入中國西部地區的。在描述周穆王的西遊時,新疆和青海的部落提供的食物中有小麥。商周時期,小麥已經進入黃河中下遊。春秋時期,小麥已成為中原地區的常見作物。據《左傳》記載,當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都有小麥生產。

從中國古代出現小麥的那壹天起,我們聰明的祖先就開始以麥稭為原料創作藝術畫。但由於歷史變遷和社會動蕩,傳說中的麥稭畫長期難覓蹤跡,直到秦淮王墓的發掘才得以出土。出土的原始麥稈畫雖然已經腐蝕了2000多年,但依然色澤鮮艷,不失古樸本色,令人嘆為觀止。另壹個傳說是,東漢時劉秀被王莽追殺,無奈躲進了麥田裏,麥稭立馬變成了森林保護劉秀。因此,當地人把麥稭當作壹種祈福迎祥的草,壹根壹根地制作麥稭畫,供奉朝廷。

根據這個傳說,東漢的麥稈畫的藝術水平和意蘊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和升華。小麥作為生存的主要食物,壹直被人們視為神聖之物。古代人通過祭祀天地,賦予小麥極高的地位,象征著豐收和財富。稻草畫不僅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而且因其材料來源而具有吉祥和高貴的象征意義。

然而,在封建農耕社會,稻草畫雖然來自民間,但也十分稀少,而且由於是皇家貢品,無法在普通百姓中流行,只能作為壹種奇特的藝術在皇家貴族中欣賞和珍藏,老壹輩民間藝人苦心挖掘和研究這壹古老的技術,大膽進行實踐,使稻草畫這壹民間瑰寶重現人間。

  • 上一篇:高壹新生入學教育是怎樣的?
  • 下一篇:中國傳統文化與節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