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色之壹,是“帝王之色”。這反映了古代對土地神的崇拜,源於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黃色的中性色,大自然的天性,世間不易。”(班固的白虎依桐);《通典》註曰:“黃人色美,皇城天德最盛最美,故亦尊色之事。”黃色是地球的自然色,從來都不容易。這種顏色代表了“天德”之美,即“中和”之美,所以成為尊卑之色。“唐高祖吳德初,用隋制,皇帝常穿黃袍,禁止士子服,從此禁黃服。”(宋貓王《野客系列禁黃》);《元·張趨》:“庶人不得服黃。”可見,黃色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定色,象征著皇權、榮耀和崇高。直到現在,黃色仍然是中國古代的象征。
在漢語中,與“黃”有關的詞有“黃房子”(古代皇帝乘坐的車);“黃榜”(天皇發布的文告);“黃門”(為漢武帝辦事的官職)。白居易《炭人》:“兩位騎手是誰?黃色信使有壹件白色襯衫。”這裏的“黃衣”指的是唐朝宮廷中品味很高的宦官。佛教也提倡黃色,和尚和喇嘛的袈裟都是黃色。《釋名釋絲》釋義:“黃色在搖曳,還在搖曳,像陽光的顏色”,所以黃色象征光明。在現代漢語中,“黃燦燦”、“黃澄澄”、“黃花閨女”、“黃道吉日”等詞匯都體現了“黃色”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黃色在西方享受不到這樣的禮遇。在英語文化中,黃色往往有憂郁、病態、討厭、膽小等含義。成吉思汗的西征和義和團運動,曾經讓白種人心驚肉跳,於是把黃種人錯誤地稱為“黃禍”;“黃狗”(卑鄙的人);"黃狗合同"(以不加入工會為條件的就業合同);“yello w-livered”(膽小);“黃色的樣子”(陰郁多疑的樣子);“黃條”(膽小懦弱);《黃背》(19世紀的通俗小說);“黃色新聞”(醜聞報道風格,意思是不擇手段吸引讀者)...
可能有人會說“黃”在中文裏也是貶義詞,比如“黃色書刊”、“掃黃打非”。是的,但實際上“黃”在這裏的貶義用法是西方影響的結果。在傳統文化中,今天所謂的“黃”壹般稱為“桃色”,如“八卦”壹詞就是壹例。在皇權統治的封建社會,黃色既然是皇帝專用,就永遠不可能與骯臟、淫穢的含義聯系在壹起。
在西方,“黃色”也是愛情的象征。在紋章學中,黃色象征著堅定、正義、智慧和榮耀。在西方藝術中,聖彼得穿黃色。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上映的法國電影《神秘的黃玫瑰》講述了壹個綽號“黃玫瑰”的英雄的故事。“黃皮書”不能直接翻譯成“黃色書刊”,它是法國等壹些歐洲國家的政府報告;“黃頁”是美國電話簿的壹部分,按行業和職業分類,經常印在黃色的紙上。“黃石國家公園”是美國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
“掃黃打非”這個詞經常見諸報端。《現代漢語詞典》中“黃色”壹詞的引申義是“腐敗的象征,尤其是色情。”其實,過去象征皇權和威嚴的“黃”的引申意義,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然後經過壹個階段的約定俗成才完成的。19世紀,《紐約時報》發表了名為《黃種人》的漫畫專欄,與《紐約世界》競爭。因為報紙用了黃色的粗紙,被反對者嘲諷為低俗的“醜聞單”,但這裏的“黃”並不是指“淫穢”或“色情”,而是壹種低俗的意思。在英語中,還有其他壹些色情詞匯,那就是“藍色”,比如“黃色電影”;“藍色插科打諢”(黃色笑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