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出自《儀禮·喪服》:“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譯文:“女人有三從的意義,沒有專用的方法,所以未嫁從父,出嫁從夫,死亡從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功,就是說做女子的,第壹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言語;其次是相貌;最後是治家之道。出自《周禮 天官 內宰》
古時候為婦女設立的道德標準。男性選擇妻子的標準。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於約束婦女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三從”與“四德”的合稱。根據“內外有別(即男外女內的社會分工)”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壹生在道德、行為、修養進行規範要求。
教育發布《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幹規定》,增強法治意識,進壹步加強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校外培訓機構不得有違反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訓內容,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擴展資料:
“三從”、“四德”的由來
“三從”壹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
“四德”壹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
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百度百科-三從四德
百度百科-三從
百度百科-四德
人民網-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