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1.夫為妻綱這種.今天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女性靠自己也能獨立生活.但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首先農村人口遠大於城市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女性不僅難以撐起整個家庭,也不足以在治安水平低下的時期保護家庭;而農村人口,富農與地主遠少於佃農與貧窮的自耕農.
在使用鐵制農具的前提下,假設男女生產能力比是男的壹天能開10畝地,女性壹天能開6畝地.壹般說來男的照顧孩子比較粗疏,女性照顧子女更為細膩,在生產能力存在顯著差異的情況下,男主外女主內,男人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生活資料的主要提供者,作為壹家之主是當時的勞動人民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得到的最優解,這或許不適用於今天的高生產力水平下的社會,但他不是糟粕,他是低生產力水平時期的最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模式.
2.君為臣綱.任何進步不是憑空的,他必然是有其基礎,必然有其發展軌跡.家天下,大壹統,君權集中,他是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保證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保障了社會的穩定.在今天的社會可以講人人平等,可以像西方那樣兩黨內鬥,議會裏扯皮,因為在今天,諸如通信等其他方面的效率已經大幅提升,而在古代,沒有自上而下的約束,在那個即使國內通信也只能靠寫信,靠驛站機制,幾個月才能通信壹次的時代,是無法維持秩序穩定的.
上面是正常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下面則是誤解
有人覺得中國古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就是誤解之壹.
儒家要求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作為主君,妳拿我當主君來尊重服從,我才有義務庇護妳,妳拿我當傻子的話我沒有義務保證妳任何東西
我作為臣子,主君妳必須尊重我,明白我是支撐妳統治的基石,如果主君認為妳要我死我就得死,那我造反就是應該的
父父子子也是這個邏輯.
很多妳認為的中國傳統文化,先後經歷了元和清兩個殖民政權的半漢化統治,他其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宋朝就有大臣富弼跟英宗皇帝說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文彥博對神宗說天子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這其實就是文官士大夫集團作為統治階級自然的態度,並不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趙構殺嶽飛,代表的也不僅僅是趙構壹人的利益.
又比如太子這個稱呼,基本上沒人會覺得可以叫哪個知府或者將軍的孩子叫太子,但哪咤三太子,他爹是陳塘關總兵,那麽哪咤為什麽是三太子?因為這是元之後的東西.懂點廣東話的話可以可以自行搜索下臺吉,包括上朝給皇帝磕頭這種,本身並不能算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