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農歷正月初壹
俗稱春節、新年、新年、新年禧、新年禧,由古代壹年的第壹次祈禱祭祀演變而來。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傳承和發展中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在舉行慶祝春節的各種活動,形式豐富,地域特色濃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小元節、元夕節或元宵節,古人稱“夜”為“曉”,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宵節”。按照道教“三元節”的說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自古以來,元宵節的習俗就以看燈這種熱烈喜慶的習俗為主。
3.龍擡起頭
時間:每年農歷二月初二。
又稱春耕節、農耕節、青龍節、春龍節等。,“龍”是指二十八宿中東方黑龍的七夜星象。仲春月初,“龍角星”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故稱“龍擡頭”。
“龍擡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節日的反映,預示著太陽的精神從地下冒出來,春雷驟動,雨水增多,氣溫升高,萬物生機勃勃,春耕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也把龍擡頭的季節視為祝福和吉祥的日子。
4.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它起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繼承和發展中融合了多種民俗,節日習俗內容豐富。挑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這兩個傳統習俗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5.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在中國許多民族和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都很流行的傳統文化節,只是三秋名字的壹半。在壹些地方,中秋節定在8月16日。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清明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百度百科-春節
百度百科-元宵節
百度百科-龍擡頭
百度百科-端午節
百度百科-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