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1
根據考古資料,在新石器時代,發現了壹些用骨頭制成的魚鉤[2]。
陜西Xi半坡出土的骨魚鉤,距今約6000年,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魚鉤。這些魚鉤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的鉤尖下有倒刺,大部分有系魚線的凹槽。這些魚鉤都是長柄魚鉤,倒刺位置和大小比例恰當,銼紋精美,反映了當時捕魚和釣具制作技術的基本水平。
歷史②
戰國時期,鐵器大量出現,隨著冶鐵鍛造技術的不斷提高,鐵魚鉤問世。1964遼寧撫順戰國遺址、1982湖北江陵戰國遺址出土了鐵魚鉤。
據考證,遼寧撫順出土的這個魚鉤是偽造的。此外,河南陜縣、廣東徐聞等地也有鐵鉤出土。鐵魚鉤以其制作、使用等多方面的優勢取代了銅魚鉤,至今仍在2000多年的捕魚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至夏商朝,中國發明了養蠶和絲織。絲線很快被應用到釣魚線的材料上。從此,獸皮、野麻繩等早期魚線逐漸被絲魚線取代。《石矛》記載:“何魚何求,與魏晉”。《瀟雅》還載:“吾兒釣魚,言之繩不盡。”這裏所說的“絲”和“尼龍”是指用絲制成的釣魚線。在古代釣魚文獻中,絲魚線被稱為“絲”、“尼龍”、“線”、“繩”、“魚線”。材料的更新是打撈工具生產的壹大進步。由於絲綢釣魚線質輕、柔軟、精細,大大提高了釣魚的靈敏度和功效,在我國古代的釣魚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宋代發明了壹種制作釣魚線的新技術。莊《雞肋》記載:“漢漁民以蠶腸為漁線。雲:雖有千種介紹,仍將繼續。”據研究,這種方法是用醋酸對蠶體進行化學處理,剝離絲囊,拉伸幹燥而成。據說這種方法在現代的湖北、福建和四川仍在使用。《詩經·季候風》壹章中有“唰竹竿捉齊”(齊,黃河支流,位於今河南北部)的詩句,說明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細竹竿在河裏捕魚了。(4)捕魚和墜落
商周時期是中國漁業史上壹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這壹時期使用的主要釣具,如魚竿、魚線、魚漂、魚鉤、掛件等,已經基本出現。1960年,遼寧朝陽出土壹件春秋至戰國時期的石墜(見圖)。出土時,石墜上還掛著壹個銅魚鉤。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漁獲物。釣魚浮漂又稱釣漂,是垂釣者判斷垂釣時機的主要依據。宋代邵雍寫了壹篇《漁樵問答》,記述了當時的捕魚活動,描述了鉤、墜、餌、浮、漁線、釣竿等主要釣具:“樵夫問漁人,‘兒子怎麽得魚?’說,“我有六樣魚。”六個物體,桿子,尼龍,漂浮,下沈,鉤子和誘餌。沒有就拿不到。”“可見,至少在宋代,魚漂已經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