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傳統節日,要求包括傳統節日名、時間、來歷、節日活動形式、有關古詩句、文化價值社會意義。盡量要多

中國傳統節日,要求包括傳統節日名、時間、來歷、節日活動形式、有關古詩句、文化價值社會意義。盡量要多

春 節即夏歷(農歷)新年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壹,廣義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古稱: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稱“過大年”起源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春節(夏歷新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壹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夏商時代產生的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現稱朔望月,即後所述“陰月”)為月,壹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朔日)為月首,同時以冬至點回歸運動的周期(現稱回歸年或太陽年,即後所述“陽年”)為年,並設閏月調整陰月陽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時(夜半)為歲首,即壹年的開始,歲末年初要進行舊壹年豐收的慶祝和新壹年好收成的祈禱,於是產生壹系列祭神、祭祖、慶祝、祈禱等活動。“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於歲首(壹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歷法有關(如前所述),傳說夏在寅月(今農歷正月),商在醜月(今農歷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歷十壹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歷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歷正月)為歲首,壹直沿用至今。 但古時的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其實指導農時的是夏歷的陽歷部分-二十四節氣),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農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紀年不用公元紀年法而用民國紀年法)。到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夏歷(農歷)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實際上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清明節

(時間):公歷(陽歷)四月五日前後

釋義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最適合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習俗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壹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壹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滿意請采納謝謝

/view/20424.htm#3_8

  • 上一篇:中國傳統插花的代表是什麽?
  • 下一篇:中國古代傳統的坐月子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