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即中國農歷,強調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根據月亮盈虧周期確定“月”,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即回歸年作為壹年的平均長度。按照農歷,大月亮30天,小月亮29天,壹年是12個月***354或355天,比回歸時少了11天左右。三年後是1個月少。
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時間的紊亂。比如2002年的春節是在陽歷的2月12日,是寒冬時節。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舉行,比前壹年提前了11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歷采用了“65438+7閏2009”的方法,即19農歷年規定12平年,每年65438+。其他7年每年都會加上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份被稱為“閏月”。
農歷采用“2009年65438+7閏”並不是為了避免兩種歷法造成的時序錯亂。是農歷本身對陽歷和陰歷的不同步調整。19農歷加上7個閏月後,19農歷壹年的平均長度大致保證在365和1/4天左右。
這樣,如果去年農歷沒有閏月,那麽明年的春節就會比前壹年早11天左右;如果去年農歷有閏月,那麽明年的春運將會比前壹年推遲19天左右。所以春節的陽歷日期是不固定的。
擴展數據
歷法有三種,陽歷(公歷)、陰歷、陰陽歷(農歷)。
歷法都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觀察。陽歷將地球繞太陽公轉壹周的時間即回歸年定義為壹年,壹年分為12個月,正常年份為365天。每四年需要壹個閏日。如果加上二月的天數,也就是正常年份的2月28日,閏年就是29天,其余月份不變。根據陽歷的日期,我們可以知道從冬天到夏天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全周期和短周期,這對於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很不方便。
另壹方面,農歷以月亮的周期為壹個月,壹個月29.5天,壹年12個月,完全忽略了太陽的運動規律,所以農歷的日期並不能表現四季的冷暖。這種歷法沒有什麽實用價值,現在除了伊斯蘭教,已經被廢棄了。
農歷是中國農歷。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壹年是12個月***354或355天。
政府網-解讀馬年為何早春:陽歷和陰歷的不同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