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指地球壹年中繞太陽運行到24個指定位置的日期,是中國古代為指導農事而制定的補充歷法。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十四節氣是立春、下雨、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種、夏至日、小暑、立秋、處暑、千年、春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嚴寒。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山川,夏接酷暑。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擴展數據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歷計算的,而不是中國傳統的陰歷:
農歷是根據月亮的相來定義的,即月亮繞地球壹周為壹個月,12個月(閏年為13)拼在壹起稱為壹年。陽歷是根據季節來定義的,即地球繞太陽轉壹年,這壹年被分成大致相等的12個區塊,每個區塊稱為壹個月。
陰歷和陽歷都有各自的缺陷,而且是至今無法完善的缺陷。中國的舊歷不是壹個完整的農歷,專業術語是“陰陽歷”。
純農歷是每12個月壹年,所以再過幾年,壹月就夏天了。為了改變這種模式,采用了使用閏月的方法。壹旦農歷日期超過壹定的季節範圍,就會延遲閏月,這樣就不會偏離太多。
所以現在的公歷節氣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壹年的天氣相差不是1 ~ 2天,而不是對應農歷日期。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四個節氣,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壹年的視運動,所以節氣的日期在現行公歷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為6日和21,下半年為8日和23日,相差1~2天。?
百度百科-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