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老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是聰明人都知道,這只是安慰人的手段罷了。表面上看,不同職業之間確實有著高低貴賤,但是從奉獻的角度來看,任何工作內部,其實都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所有參與勞動的人都會發展社會,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互相之間都應該相互包容,相互諒解。
在中國古代,存在著壹個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特殊職業——更夫。更夫的工作主要是打更,打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壹種夜間報時制度,他們通過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九品芝麻官》中,“常威打來福”的經典橋段就是出自更夫之口。不過,相信很多人心裏會對打更制度發出疑問,如果古代的人們缺少精準的報時手段,那麽為什麽白天卻能準確知道時辰呢?更夫的作用會不會雞肋了壹點?
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古人雖然可以使用燃香、滴漏等確定時間的工具,但是除此之外,他們還可以根據太陽的位置判斷時辰,而古人的生活節奏緩慢,每天都過得極為規律,經常隨著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也很少有文化娛樂活動,除了逢年過節可以看到煙火表演外,人們往往在壹更天或二更天的時候便會上床睡覺。
古人把壹夜分作5更,每更時間約為2小時,從晚上19點開始,19點到21點為戌時壹更;21點到23點為亥時二更;23點至次日1點為子時三更;1點到3點則是醜時四更;3點到5點為寅時五更。此五更構成更夫的全部工作內容,只要遺漏了任何壹更,更夫都會受到嚴懲,不但工錢會被扣去壹半,甚至還會被辭退。
更夫的工作看似簡單,實則煎熬無比。中國古代為什麽要打更?除報時外,其實還有2個不為人知的作用。更夫是由民間自發組織雇傭的,壹般兩人為壹個小組,等到每晚的更鼓過後,兩人便要上街巡更,壹人執鑼,壹人敲梆子,二人互相配合,以壹定的節奏走街串巷,徹夜不得休息。而更夫的工作,除了要向人們通報時辰外,負有“警惕燭火”、“提防偷盜”的職責,類似於我們現代社會中的保安。
作為古代最苦的職業之壹,更夫不僅要熬夜工作,還要全年無休,無論春夏秋冬,還是刮風下雨,更夫們都要十年如壹日地工作。那些毫不起眼,夜夜行走於大街小巷之中的更夫,拿著微薄的收入,做著辛苦的工作,實在是苦不堪言。元代之前的更夫,都是市井裏正出面雇傭的平民百姓;明代的更夫則是由丐幫人員出任,大多都是些老弱病殘;可是到了清代,朝廷為了加強管理,更夫便由官差替代。
因為社會的長期不穩定,所以清代的更夫常常由身體強壯之人擔任,相應的薪酬待遇也提高了壹些。到了民國時期,鐘表等計時物件逐漸流入社會,人們再也不需要更夫報時,而這壹行業也慢慢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