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飛檐,有排水,美觀的作用。
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築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
飛檐為中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壹,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壹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擴展資料:
中國傳統建築具有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壹個特征。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
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壹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壹束束的“鬥拱”。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鬥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百度百科—飛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