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壹。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建築還在維護和加強社會、政治和倫理制度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發揮作用。
②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建築藝術的所有元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人物、風格等,都是基於當代人的審美心理,能被人欣賞和理解,沒有跌宕起伏、怪異莫名的形象。
③整體全面。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調動了當時所有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因素和技法,形成壹個整體形象。從整體環境到單體住宅,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壹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去掉其中壹個,整體效果就會受損。
這些基本特征如下:
重視環境的整體管理
自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對建築環境進行整體管理的概念。雖然《李周》中所有關於野、都、俗、鄉、城、山、殿的規劃體系未必都實現了,但至少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系統規劃的大規模區域規劃思想。《騎馬的管子》主張“凡國為都,不在山下,而在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風水理論起源很早,除了披著迷信的外衣,大多強調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註重城市本體與周邊環境的統壹管理。秦鹹陽,是壹個超規模的城市環境,北起北薩坎,中間貫穿渭河,南至南山,高峰時東西達200-300裏。長安(今陜西Xi)、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範圍也遠超城墻;即使是壹般的政府、州和縣城也將郊區融入整體城市環境。重要景點,如吳越五鎮、佛道、城郊園林等。,也都放了
首先是環境管理;帝陵區更註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依靠環境來展現藝術魅力的。
單體圖像融入群體序列。
在中國古代,單體建築的形式比較單壹,大多是定型的。孤立的單體建築並沒有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取決於群體序列。壹座寺廟,作為序列中的陪襯,不會太大,形象可能會比較平淡,但如果是主體,可能會很高大。比如明清北京故宮的單體建築風格並不多,但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換,各個單體建築在整體上表現出各自獨立的性格。
結構技術和藝術形象是統壹的。中國古建築木結構體系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這個系統由四根柱子,兩根橫梁和兩根橫梁組成,它們形成了壹個基本框架,叫做隔間。隔間可以左右連接,前後連接,上下重疊,隨意組合,或修改成八角形、六邊形、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車頂框架有兩種:提梁式和穿鬥式。無論哪種情況,都可以在不改變框架體系的情況下將屋頂做成弧形,在房屋的轉角處做上翹的飛檐,也可以做雙檐、掛鉤、穿插、垂掛等風格。單體建築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房間的靈活搭配和多樣式的弧形屋頂。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於雕刻和繪畫,以增強建築的藝術表現力。所以中國古建築的造型美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結構美。
以上六點是中國古代建築對現代建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