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古人彈琴,先要“打譜”;亂彈琴的話,就叫“沒譜”。
中國民間傳統記譜常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在民間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很廣泛。
近代常見的工尺譜,壹般用合、四、壹、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則可將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寫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則可將譜字的末筆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如上。
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為板眼。壹般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有散板、流水板、壹板壹眼、壹板三眼、加贈板的壹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節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來記寫,壹般是1/4的節奏,有實板與腰板兩種形式:實板是指與樂音同時打下的板,腰板則是在樂音發出前或後打下的板;壹板壹眼就是壹個板與壹個眼合成2/4的節拍;壹板三眼就是壹個板和三個眼合成的4/4節拍;加贈板的壹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當於4/2節拍。
工尺譜的歷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樂半字譜,如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寫本《唐人大曲譜》。至宋代即為俗字譜,如張炎《 詞源 》中所記的譜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譜 等。壹直發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譜。
這種記譜法到清乾、嘉年間,出現壹種用工尺譜記寫的管弦樂合奏總譜——《弦索備考》即《弦索十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