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拜禮”。
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系。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裏,“跪拜”是壹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壹段時間;“頓首”:即叩首、叩頭。頭壹觸地就起,是壹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2、“揖讓禮”。
“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壹種大眾化的禮節,壹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壹種引見,也表示壹種寒暄問候。這壹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3、“虛左禮”。
古人壹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壹種禮節。
4、土揖
《周禮·秋官·司儀》:“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鄭註:“土揖,推手小下之。”即拱手向外伸出。古賓禮中的會同之禮,天子對庶姓諸侯(無親緣關系的異姓諸侯)即行此禮。按:拱手向外伸出,較低者為土揖,土,地之意;如向上,則為天揖;平推,則為時揖。
5、稽首(qǐ shǒu)
是最隆重的拜禮,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為敬之至。“稽首,拜頭至地。”其儀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頭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稍許。手在膝前,頭在手前。
《禮記·玉藻》篇說“君賜,稽首,據掌,致諸地”。鄭註:“致首於地,據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賈疏對稽首的解釋是:“壹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
6、百拜
多拜的意思。《禮記·樂記》:“壹獻之禮,賓主百拜。”註:“百拜以喻多。”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壹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於百。若平禮止是壹拜再拜,即人臣於君,亦止再拜。禮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書狀動稱百拜何也?
擴展資料: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的禮節與儀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壹般推行周禮。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祀先師、先王、聖賢;鄉飲、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