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的材料。
在古代,中國廣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是茂密的森林,包括黃河流域,這是壹個氣候溫暖的地區和林木森窪地。此外,木材易於加工,用石器可以完成切割、切割、平整、開榫等工序(雖然加工很粗糙)。隨著青銅工具以及後來的鐵斧、錘、鋸、鑿、鉆、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結構的技術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從而形成了中國獨特而成熟的建築技術和藝術體系。
(2)適應性強
木結構建築由柱、梁、檁條、枋等構件組成,承受屋頂和樓板的荷載,以及風力和地震力。墻不承重,只起到圍合、分隔和穩固柱子的作用。所以民間有“墻倒了不會塌”的說法。房子內部可以更自由的劃分空間,門窗可以隨意開關。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無論水鄉、山區、寒帶、熱帶都能滿足使用要求。
(3)抗震性能強。
木框架由榫頭和榫眼組成,木材本身的柔性以及榫頭和榫眼連接處的可動性,使得整個木框架在減少地震力破壞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很多經歷過大地震的著名木結構建築,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佛公寺塔(均為遼代建築,已有上千年歷史)都可以使用。它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就是壹個有力的證明。
(4)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比石頭快得多。此外,唐宋以後采用了類似於今天建築模數制的方法(“宋代用木,清代用“鬥口”),各種木構件的樣式也已定型。因此,可以同時加工各種木質構件,然後進行組裝。因此,歐洲古代的壹些教堂往往需要壹百多年才能建成,而京宮、十王宓等大型建築都是明成祖所建,從材料準備到竣工只用了十年時間。嘉靖年間修建故宮三大殿僅用了三年時間,西苑永壽宮的重建也僅用了十幾天(百日)就完成了。
(5)便於維修和搬遷。
榫卯連接是可拆卸的,因此很容易更換某個部件或拆卸和搬遷整個房子。歷史上也有宮殿、寺廟被異地拆除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永吉縣的永樂宮,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道觀。20世紀50年代,整個建築群被拆除並遷至芮城縣。
缺點:
1。防火差,壹毀壹燒是家常便飯,不然能留下更多的古建築。
2。防腐工作難度大,雖然外面有油漆,用的也是好木材,但是難免會被害蟲腐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