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什麽邏輯嗎?首先,我們來看看以前我們很少關註的中國著名邏輯學家等學者的說法。金嶽霖先生的結論是:“在西方哲學中加入壹些眾所周知的哲學術語,就足以引起誤解,但對中國哲學來說更糟。比如有人可以說先秦時期就有邏輯學家,這會讓讀者以為有人在計算三段論推理,研究思維規律,甚至質變換位。”很明顯,金先生認為中國先秦沒有邏輯學家,所以沒有西方意義上的邏輯。在近代西學思潮的推動下,在西方邏輯輸入的過程中,近代大部分涉獵和研究邏輯的學者,都以“古已有之”的心態,將中國古代的明辯與西方的形式邏輯貼合在壹起,而堅持中國古代也有西方意義上的形式邏輯。對此,臺灣省現代邏輯的倡導者尹先生也是從嚴格的(“正統的”)西方邏輯來看待中國文化,斷然否認中國古代有西方意義上的邏輯。他明確指出,中國古代之所以沒有邏輯傳統,是因為“中國古代只有儒家形成的道德,沒有西方意義上的理論”。由於道德專制統治了中國歷史、文化和精神的發展,束縛了學術制度的發展,導致了中國古代不合邏輯的傳統。其具體表現為,先秦時代的名辯與政教倫理混雜在壹起;公孫龍和惠施的名辯,也是知識混淆。在尹看來,即使能在這些材料中分析出純粹的邏輯成分,也是沙中淘金壹樣困難。殷從本質上對“學”與“術”作了嚴格區分,表明中國在邏輯上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學”,只有“術”。因為“學”指的是系統理論,體現了人類壹種純粹的“求知”努力;而“技術”是壹種“學習”的努力。“學”和“術”雖然聯系緊密,但畢竟有本質區別。辯論中有時會應用邏輯,但只是應用,絕對不是邏輯本身。“說實話,更多的是古人的零碎辯論,離如何系統地拓展邏輯學本身的應用還差得很遠。”這樣,尹就認為中國古代的明辯不是西方的“知之”的純邏輯科學,而只是運用邏輯之“學”進行論證的“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