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大節日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1、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壹,但壹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九。
2、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3、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壹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4、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
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四大節日的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又造就了色彩紛呈的節日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統節日始終與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節日真正成為了人們放松身心、追求快樂的良辰佳節。傳統佳節,是壹個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人們情感凝結的紐帶。
在綿延不絕的時間長河中,正是這些節日為我們留下了壹幀幀祖先生活的生動畫面。濃厚的宗親之情、浪漫的男女愛情、深刻的愛國之情,還有對生命的敬畏、對神祗的崇拜、對自然的追尋,無壹不是在壹個個流傳不息的節日民俗當中盡情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