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是在漢代黃老道家思想基礎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術和民間巫術及鬼神信仰,於東漢末年形成的。 道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走向成熟,在隋唐北宋達到鼎盛。 南宋金元時期,道教出現新的教派,教義和道法都有改變。
道教是壹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也積極發展。為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壹的道家只是哲學理論,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為核心概念的理論體系,並將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
張道陵在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為傳教區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與國姓相同,於是尊封老子為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與儒學和佛教合稱“三教”,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登聖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壹種中國的宗教。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借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及行善積德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擴展資料:
道教的神仙譜系復雜龐大,主要有三清、四禦、星神與四方之神等。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四禦為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天皇大帝,後土皇地祗。
玉皇大帝是民間最受崇拜的天神。星神與四方之神:道教把諸星視為星君,主要有北鬥七星。鬥姆元君是北鬥七星之母,又稱鬥姥,最受尊崇。四方之神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北宋時改稱玄武為真武,最受崇拜。
道教的主要儀軌有齋戒、壇醮等。
道教的主要道術有外丹、內丹和符箓等。
道教的主要節日有: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天師張道陵誕辰、太上老君誕辰、東嶽大帝誕辰、呂純陽祖師誕辰、關聖帝君誕辰、靈寶天尊誕辰、元始天尊聖誕,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