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含“急需保護名錄”)的項目已達39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1年通過的:昆曲;
2003年通過的:古琴藝術;
2005年通過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9年通過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2010年通過的:京劇、中醫針灸。
2011年通過的:皮影戲。
2013年通過的:珠算。
2016年通過的:二十四節氣。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麥西熱甫、福建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以及中國活字印刷術。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2012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
擴展資料根據《中華人民***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當前,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我國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漸趨惡化,保護現狀堪憂。為進壹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2017年12月23日,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壹次會議上作了國務院關於文化遺產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披露,目前,大運河、絲綢之路等項目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2項,居世界第二。
而珠算、二十四節氣、中醫針灸都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的總數達到39項,居世界第壹。而五年來,累計完成可移動文物修復和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項目1000余項,修復文物4萬余件。2013年以來海關***查獲非法進出境文物1.2萬余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