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和敘事結構來看。時間序列。1898-1927是圖書研究中心。1898-1916梁啟超、林紓等“新小說家”,1917-1927五四小說家1902-1906、65438+。1912-1916, 1917-1921,1921-19238.在20世紀接觸到西方小說之前,中國的小說基本上采用連貫的敘事寫作。劇情時間:政治小說突兀在壹起,偵探小說前後讓讀者心驚膽戰(見死屍倒敘),言情小說前後顛倒(讀者曾經知道*的由來,所以原來是另壹種說法)等等。),而五四小說理論家對敘事漠不關心(很少有人談及,無論是倒敘還是插敘,這種語法都是理所當然的,但這種寫作方法壹直與小說家的主觀情緒和政治有關。如《狂人日記》2敘事角度相當於熱奈特的“聚焦”文言小說(唐傳奇到明清小說),其中采用限制敘事(1第壹人稱,2個歷史人物傳記,人物全知敘述,如劉壹川);從布局上看,新小說家試圖把敘事限定在壹個人身上(老旅行家的遊記在前,巧事在後,然後變成全知。壹探究竟),記錄所見所聞的第壹人稱敘述(吳·(音)“二十年來目睹的奇異現狀”)。五四時期,第壹人稱敘事因抒情性受到青睞,日記體、書信體小說大行其道(丁玲的《薩菲女士的日記》和廬隱的《海邊的老朋友》),但第壹人稱敘事變得過於狂熱和單調,而第三人稱敘事則純粹客觀(魯迅的《藥》),追求寫實。異化與反諷,詩意。敘事結構:作家創作時的結構意識。劇情、性格、背景的中心是什麽?小說的二分法,風土人情和名勝古跡讓位於人物和情節,作家突出人事政治意義的創作意圖,景物被自覺遺忘。(以前文人講究風土人情,從南朝《荊楚年譜》開始,新小說家也有,但不出彩,只是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欣賞其中的美,只是為了增加小說的真實感。胡適也說過,中國的小說缺乏山水描寫的手法——很多駢文詩裏的成語,寫風景的時候自然就湧了進來。老殘遊記黃河冰封段更好,見下文),註重內在(“人物”)的新小說凸顯,如政治小說中情節功能的弱化,五四小說結構重心的轉移(不註重情節別出心裁但貼近生活,“我”有個性有心理),獨白與詩意(五四作家在構思時突出故事之外的“意境”)。第七章史傳與詩騷傳統219-245強調:1中國作家熱衷於將史傳與詩騷引入小說的原因2史傳與詩騷影響著中國小說的發展,詩騷影響著中國小說的具體表現。小說本身就是歷史書,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經常出現在小說裏:“有詩為證”。五四作家,個人抒情,有許多短篇小說和翻譯童話。趙的《安徒生童話》是冰心的。用詩。
上一篇:中國古代有哪些傳說中的神獸或神鳥?下一篇:中國正在慢慢消失的傳統美食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