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段(1995——1999),技術媒介階段。
準確的說,在這個階段投身、鼓吹“第四媒體”的傳媒人、學者專家僅僅看到了互聯網作為壹種可能的新的傳播媒介,將會給傳統媒體運作帶來哪些挑戰,而事實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任何內容網站均沒有在互聯網這樣壹種新的“媒介”上,真正包裝出“媒體產品”來。
當然,有些網站做了部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比較典型的兩個例子,壹個是臺灣的“明日報”,完全按照壹份互聯網媒體運作,上百人的采編隊伍,相對專業的出版流程和瘋狂的燒錢;另壹個例子是人民日報和默多克新聞集團在祖國大陸作的“ChinaByte”,雖然沒有引進大量壹線記者,但編輯大多以“網絡原創”為主,內容主要來自自由撰稿人和國外翻譯。
第二階段(2000——2001),信息倉庫階段。
這個時期典型的代表是新浪網。以體育社區起家的四通利方轉型為全面的“互聯網內容供應商”。這個“供應”很有特色,其主要手法為大量轉載、引進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其核心能力是快、全和網絡再分類。
新浪是壹面旗幟。它突破了第壹階段的“技術”色彩,在建設“信息倉庫”的探索中積累了自己的品牌和迅速膨脹的“網絡流量”。
“信息倉庫”是互聯網從單純的“信息新媒介”向“基於互聯網的新媒體”過渡的必經之路。別人,包括眾多的巨頭級紙媒體的網站,都沒有認同這壹模式,也不敢投巨資把品牌定位在這個方向。
第二階段的“第四媒體”還不成其為“媒體”,還不是壹個成熟的“媒體產品”,但它已經摸索並建立了向“媒體”過渡的幾個重要核心能力,包括信息如何在網上再分類,網上信息如何合理排版以及怎樣建設網絡讀者的閱讀粘度等等。
第三階段(2002——?),準媒體階段。
“準媒體”的概念是,已經具有初步的媒體生產制造能力和壹定的公眾傳播效能。筆者在上文提到的2002年諸多網絡媒體新現象都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這壹點,這個階段的主要表現特征是:
·網絡媒體的及時性、海量性和交互性正在為傳統媒體服務,從產業鏈的角度看,2002年的互聯網已經開始扮演“媒體的媒體”角色
·網絡媒體的部分個案報道和某些運作手法開始顯露“新媒體”的威力,這些強刺激反過來又成為了傳統媒體加速自身改革的動因
·部分領域,如體育、IT、財經、汽車、房產和健康等,出現了相當規模和比較成熟的網絡原創
互聯網的“準媒體”階段需要過渡多長時間,筆者不敢斷言。可以肯定的是,網絡媒體要躋身“主流媒體”的行列,擁有不可忽視的媒體權利,首先需要學會“為傳統媒體服務”、“與傳統媒體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