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彜族風俗習慣 —— 火把節
文化特點:
在彜族地區,對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雲南瀘西縣彜族在正月初壹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婦選壹塊最肥的肉扔進燃燒的火塘祈禱火神護佑平安。永仁縣彜族在同樣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稱作開"火神會",涼山彜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聖之地,嚴禁觸踏和跨越。
到了節日,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或進行集會,唱歌跳舞,或賽馬、鬥牛、摔跤。近代,人們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2、白族風俗習慣 —— 青姑娘節
文化特點:
青姑娘節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在壹起,專門請人紮壹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擡到秋千架上蕩秋千,眾人圍著她邊舞邊唱,然後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晚上由壹人舉著“青姑娘”偶像作前導,眾婦女隨後,繞遍村中的大小街道,邊走邊唱敘事長歌《青姑娘》。
3、傣族風俗習慣 —— 潑水節
文化特點:
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壹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著采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妳潑我,我潑妳,壹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裏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4、哈尼族風俗習慣 —— 姑娘節
文化特點:
“姑娘節”是每年春耕結束時,奕車人的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節日。“姑娘節”這天,奕車姑娘要戴上潔白的尖頂巾,身穿“龜式服”,下穿緊身超短褲,腰系精美的銀飾,在山間用歌、舞等形式尋找自己的伴侶。綏寧苗族人的姑娘節定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民間有歌謠:苗家四月八,姑娘回娘家,奕車人的姑娘節在農歷二月二日。
5、苗族風俗習慣 —— 花山節
文化特點:
苗族花山節5月1日前後舉行,是川南、興文、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壹年壹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壹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紮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壹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擴展資料: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壹個民族或壹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壹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