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得以幸存,是因為當地印刷族譜需求旺盛。中國的家譜起源相當早。是家族認祖歸宗的重要依據,如家族的宗譜、宗族的宗譜,以及宗族的外系、旁系等各種宗譜。相比口口相傳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故事”,把它寫下來甚至印成書,強化了族群記憶,增添了幾分莊嚴。
由於譜牒印刷數量少,變化頻繁,古代很多譜牒都是用活字印刷的,這就促進了譜牒的盛行,甚至出現了工匠(也就是譜牒師),他們把活字扛在肩上,四處活動制作譜牒。據瑞安東源活字印刷術國家級傳承人王朝暉的族譜記載,早在14世紀初,王鎮改進活字印刷術後20多年,其祖先王發茂就為福建安溪人編了族譜,當時恰逢活字印刷術的興起和民樂編修的普及。
明朝鄭德年間,王法茂後裔王思訓及其五兄弟從福建安溪遷居浙江平陽襄垣。清乾隆元年(1736),王思訓的第四代孫王帶領後代從平陽襄垣遷到瑞安東源,在那裏“安家”了他們祖傳的木活字印刷技術。他們在瑞安地區開了“王氏印刷廠”,印了很多書。王謀生的“姬子”技藝,通過家族紐帶代代相傳。只是隨著電腦印刷的普及,活字印刷從業者銳減,傳承人寥寥無幾。
2010,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900多年後,以瑞安東園村“木制活字印刷術”為申請主體的“中國木制活字印刷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心酸。除了排版家譜,中國活字印刷還用在哪些場景?在中國古代印刷史上起到了什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