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簡史:
中國的國飲是茶,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在古代,人們已經發現並使用了茶,如《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道起源於中國,興盛於唐代,興盛於宋明,衰落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獲得了新的發展。
茶道是壹門以修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修身養性,借助茶藝實現道,提升人生境界,至少在唐代以前,中國人就首先把茶作為修身養性的壹種方式。唐代馮《文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茶道風行,君臣皆飲之。”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最早的記載。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之道”、“飲茶之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道、茶理、茶情、茶理、茶導七大原理。“喝茶之道”指的是喝茶的藝術,“道”在這裏講的是方法和技巧;“飲茶修道”是指尊禮仁,通過飲茶的藝術來修身養性。“道”在這裏講的是道德、真理、本源;“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中,飲茶即修,即茶即道。“道”在這裏講的是真、實、本體、本源。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是壹門綜合藝術,它與詩歌、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飲茶修煉是把修行落實到飲茶的藝術形式中,重在修身養性,體悟道法;喝茶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境界,而開水泡茶無非是壹種奇妙的方式。在中國茶道中,喝茶的方式是基礎,養茶的目的是目的,喝茶的方式是基礎。飲茶方式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和修道註重道德實踐;喝茶是道,重在宗教哲學。
茶具有清新淡雅的天然特性,可以安神定誌,有助於陶冶情操,排除雜念,陶冶身心。這符合崇尚“清靜”的東方哲學,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中國歷代名人、文人、商人、官員、佛教徒都以崇茶為榮。
歷代文人墨客撰文或作詩贊美茶的功用和妙賞,以茶為詩的人難以計數,尤其是陸通的“提筆謝孟勸送新茶”。全詩如下:“壹碗潤喉,二碗寂寞無聊,三碗窮困潦倒,只有五千卷字;四碗光汗,人生不公,散到毛孔;五碗清皮;六碗仙靈;我吃不了七碗,但我覺得腋下有風在吹。”這首詩充分利用了喝茶的機會。
中國是禮儀之邦,有客人敬茶是中國人最常見的禮儀。在古代,喝茶的方法再簡單,也已經成為日常侍者的必備飲品。客人進門,奉上壹碗熱茶,可見其好客。在我國歷史上,無論是上層階級還是窮人,茶都是娛樂品。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積澱,喝茶已經成為壹種文化現象,壹種茶道。“道”往往與“神”聯系在壹起,茶道也因此成為壹種高級的文化活動。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傳情,不僅已經滲透到了千家萬戶,甚至成為了壹種國家禮儀。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茶都是禮讓和友誼的象征,也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喝茶的過程逐漸變成了人格完善的過程,喝茶的人有壹定的修養和品味。特定的飲茶環境也使得飲茶成為壹種愉悅、滋補的審美體驗。喝茶壹定要有優雅的心境。如果妳充滿了邪惡和世俗的思想,那就違背了茶的純潔與和諧的精神。這也是佛教所強調的“禪茶合壹”的境界。品茶是人,品茶是人品。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確立茶道精神的國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包含了中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