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和發揮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效應”,首先要認清它的現代性,即它在現代生活中的存在價值。在此基礎上,“應該對傳統民間文化遺產進行篩選,以識別某些文化資源潛在的現代性價值,使其中許多不再是‘古化石’或‘歷史殘渣’,而是引領過去走向未來的文化財富。”他還談到了許多具體措施,如推動文化保護立法,建立專業協會和專門的民間文化博物館,等等。
關於傳統節日文化保護的話題還會繼續。記者認為把“繼承傳統”和“吸收先進”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比較好。與大多數年輕人不同,記者喜歡聽京劇,但僅限於部分曲目。同時我很清楚,我的喜歡不是出於自覺,不是因為京劇是國粹觀眾越來越薄,而是出於自發。我覺得很多京劇選段真的很“好聽”。可以說,感染我的是京劇本身的魅力,而不是籠罩其上的“傳統文化精髓”的光環。在我看來,用“危機”或者“尷尬”來形容京劇的現狀和面臨的處境,是感性的、主觀的。其實京劇只是沒有以前輝煌了,在特定時期回歸了應有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京劇失去了過去的地位,但它真正的審美魅力和藝術價值並沒有消失。基於這樣的判斷,我認為京劇不會消亡——至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不會。而那些應該送去博物館的部分,送進去就好了。傳統節日——或者說其中蘊含的核心價值觀——不會消亡,這是我的看法。我也歡迎壹些“洋節”,並樂在其中。有什麽必要拒絕“洋節”所體現的先進文化,比如“以人為本”的思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斷裂與整合——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