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壹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壹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制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恒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制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壹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壹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壹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壹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電影是壹種綜合藝術,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實在活動的形象。[1]世界電影與電影業起源於19世紀末法國、英國、美國等地。
中國電影包括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壹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壹次電影放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序幕。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壹部影片,標誌著中國電影的誕生,任慶泰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4]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蘇,1980年至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壹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2018年,中國電影年產量高達1082部,年總票房達到607億元人民幣,全國***有銀幕60079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