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喝茶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飲茶方式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化。
第壹階段是從煎煮到泡茶的過渡。
直接用茶壺煮茶,是唐代以前常用的方法。
茶剛被發現的時候,人類祖先還生活在原始部落裏。那時候生產力低,吃飯是個大問題。當他們發現茶葉無毒,口感尚可時,就當菜葉吃,卻沒有心思去仔細品嘗茶葉的色澤和香味。在不斷的食用中,他們發現茶不僅能清熱解渴,還能振奮精神,對某些疾病有療效,於是將茶從糧食中分離出來,熬制入藥。
從先秦到漢代,茶從藥變成了飲料。當時人們喝茶時,可以把茶煮成湯,還可以在茶中加入小米和壹些調料,做成粥樣的食物。
這種方法在唐代仍然存在,但遭到了魯豫的反對。從此,唐人在飲茶時開始崇尚茶湯的原汁原味,為茶道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中國壹些少數民族在唐代接受了漢族飲茶的習慣,並將這種方法保留並傳承至今。
第二階段是從制茶法到制茶法的過渡。
鬥茶之風始於唐代,至宋代達到頂峰。點茶法由宋代的鬥茶發展而來,並被廣泛接受。
這種方法不需要直接用茶壺燒開,而是將茶粉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壹下。壹個重要的工具“茶籃”必須用來將茶粉與水混合。上茶時,茶湯用茶籃打,泡沫堆積,水質粘稠。這裏是日本抹茶路的發源地。喝完後杯子裏還有湯,叫“咬杯”。
第三階段是從點茶法向泡法的過渡。
點茶法在宋代的宮廷和文人階層中非常流行。宋代以後,隨著制茶法的出現,這種方法逐漸消失。
制茶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
唐代有壹種蒸綠茶的方法,就是將茶葉采摘後蒸烤,不搗碎,飲用時直接沖泡。
但這種方法在唐宋時期因為喝團茶而沒有推廣開來。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壹再簡化,團茶被散茶取代,制茶法流行起來,壹直沿用至今。
茶是不加任何調料泡出來的,喝的是茶的原汁原味。
茶經歷了從藥用到食用到飲用,從煮茶到泡茶,歷朝歷代不斷發展演變。
幾千年後,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中國人來說,茶不僅是壹種飲料,更是壹種精神寄托。
本文分享自工藝大師:六道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