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來源於對月祭祀,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民間中秋賞月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習俗。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節,並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的是,宋人賞月更多的是因為感受到物傷,常常以陰晴圓缺來比喻人間事。即使是中秋之夜,皎潔的明月也掩蓋不了宋人的憂傷。對宋人來說,中秋節還有另壹種形式,那就是世俗的歡樂的節日:“中秋前,各店都賣新酒,妳家裝飾亭臺,百姓爭食玩月,遠遠聽得歌聲,戲壹直演到天明。”宋朝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亮的遊客絡繹不絕。
2.中秋節的傳統:吃月餅。
根據羅鐘的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非常好吃,所以他命令禦廚在紅綾包裝月餅,送給新進士。這可能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月餅記錄。在宋代,月餅被稱為“荷葉”、“金花”、“芙蓉”,其制作方法更為精致。
3.中秋節的傳統:祭月。
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蓮花形狀。
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4.中秋節的傳統:點燈籠。
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呈之字形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有錢人家掛的燈可以高達幾十尺。家人聚在燈下盡興飲酒,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盡興。這個城市充滿了燈光和玻璃世界。似乎自古以來,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在規模上似乎僅次於元宵節。
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之月滋養衰老,遵循稀飯飲食。”
壹說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
第二,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熟了的秋天”。
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
慶祝中秋節的意義
1,團圓
"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力的促進者,具有強大而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壹”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念。度過壹個月圓之夜,也就是骨肉團聚的時候。
2.和諧
中秋節慶祝,期待豐收,所以也期待和諧。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節帶來的是家庭團圓、鄰裏和睦、階級和睦、社區穩定、民族團聚、家國和睦、世界和諧。
3.感謝
從它最早的意義上來說,中秋節是壹套禮儀,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的崇敬,但在更深層次上,它也表現了人們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理解和對家庭的重視。
4.許個願吧
第三,這個節日也可以是壹個許願節。當然,這裏也有壹些功利色彩。逢年過節許願,比如事業問題,健康問題,婚姻問題,家庭問題,往往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