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普遍認為,在中秋節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內涵已經發展成為表達幸福、和諧、富足、安康的美好願望,也成為團結、團圓、豐收慶典的象征,但團圓才是中秋節最重要的內涵。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杏表示,中秋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拜月、賞月、祭月、玩月等習俗。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喝酒叫“團圓酒”,吃糕點叫“團圓餅”,互送月餅達到了人際和諧。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包認為,團圓是歷代中國人的美好期待,今天強調的“和”,其實是“團圓”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表現。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教授高偉說:“中秋節團聚的本質反映了家庭紐帶。現在因為家庭結構多為三口之家,所以家庭紐帶要從家庭延伸到社區,社區裏的人可以通過情感交流享受團聚的樂趣。”
中秋節可以欣賞,可以展示,可以玩耍。
每到中秋節,很多人都會買幾盒月餅作為過節。事實上,中秋節有許多美好的習俗值得推廣。民俗學專家王作坤認為,遵循傳統需要在傳承中與時俱進。
中秋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自然要擺放水果。王作坤給了大家壹個建議,栗子和柿子可以放在壹起,叫做“有利於生意興隆”;撒壹把桂圓,寓意“團圓珍貴”;遠方的遊子回不了家,就在上面放蓮藕,意為“斷絲”。
玩月分“文戲”和“武戲”。所謂“文戲”,就是賞月。在古代,詩歌和繪畫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現在很多人可能缺少這樣的人才。參觀燈展和猜燈謎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武術,“小時候,我們會去湖邊、郊區,看月光在水面上的影子。開心的時候,我們會撿起石頭扔出去,讓海浪傳播。有的孩子會在月亮後面拼命跑,但永遠也追不上。”
北京和男妓能回歸嗎?
說到北京人如何過中秋節,當然有很多習俗,但專家認為,北京對中秋節貢獻最大的是男妓。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肖芳認為,男妓看似壹個普通的符號,卻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符號。高偉說:“男妓,壹種兒童玩具,與普通玩具不同。它被視為月亮崇拜的偶像。它既是玩具,也是祭品。過了中秋之夜,就成了小孩子的玩具,也體現了老北京人的務實態度。”
如今,人們很難從中秋節感受到男妓的可愛和威嚴。高偉認為,商家應該充分利用機會,開發出大家都喜歡的產品,讓孩子了解各種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讓老人想起自己的童年。李杏說:“我小時候,我們在手工藝課上做過男妓。不知道現在能不能從小學就開始這個活動。”